小时候,会为了一颗掉在地上的棒棒糖而大哭;
上学后,那个答应要永远做同桌的人,说转学就转学了;
长大了,我们渐渐失去光阴,失去童心,失去一个又一个最爱的人.....
于是我们在想念中悲伤,在懊悔中痛苦。
可是你知道吗?约翰·肖尔斯曾在《许愿树》中说过:
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01
记得几年前,英国一个叫Robinson的的四岁小男孩患脑瘤去世,永远离开了他的爸爸妈妈和弟弟。
两年后妈妈带着弟弟去给他扫墓,一只知更鸟停在了墓碑上。
妈妈带着哭腔轻声呼唤,鸟儿好像听懂了一样,轻盈地飞到了妈妈的指尖和肩头,歪着头认真又温柔地看着眼前的人。
妈妈不舍地问:你要走了吗?
小鸟又仿佛回应似的,轻轻叫了几声,像是安慰,更像是告别,然后扑腾着翅膀飞走了。
妈妈再也忍不住,失声痛哭。
为什么哭呢?
因为在Robinson离去后,妈妈始终相信他并没有完全离开,她一直都在念叨着:孩子啊,可不可以给我一个信号,让我知道你一直在?
而Robinson的卧室里,放着一个他生前最喜欢的一个抱枕。抱枕上的图案就是一只知更鸟,和飞来墓碑上的这只,一模一样。
更“巧合”的是,知更鸟的英文就是robin,son的意思则是儿子,两者融为一体,就是家人日思夜想的Robinson。
妈妈说:“我抑制不住泪水,我的宝贝真的化作知更鸟来看我了。”
“亲爱的妈妈,我回来看你啦!我现在很好,在天上很健康、很快乐,你们也要答应我,一直要好好的哦!
妈妈,不要哭,再见啦!如果有来世,我们还做一家人呀!”
02
也许这个世界上啊,并不存在真正的死亡和消失,那些离开我们的人或物,只是换了一种形态,和存在的方式。
他们可以变成你身边的任何东西,然后一直陪伴在你身边。他们其实,从不曾离开。
这并不是什么恐怖故事,反而因为爱,而变得温暖和有期待。
我的一个朋友依依,就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
依依之前有一只养了很久的橘猫。我见过,长得圆滚滚的,额间的一抹白很是可爱,谁看了都会忍不住摸一摸揉一揉。
她们之间的感情也很好很好,是深入骨髓的那种好。在依依看来,小橘就是家人一样的存在,陪着她熬过了一天又一天的孤单。
可是离别,就是这个世界最残忍的常态。你以为当下的拥有就是永远,可是却永远也无法预料,到底会哪一天,你要猝不及防地和身边习以为常的一切说再见。
在小橘发病逝世后,依依颓靡了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都无精打采,盯着它用过的东西发呆。
而几个月后,依依终于又活了过来。
原来有一天,她在小区楼下见到了一只以前从没出现过的流浪猫,大概是营养不良的缘故,它没小橘生前那么圆润,年龄也没那么大。
但是它跑起来的姿势、那傲娇的小眼神、甚至是额间的那撮白毛,都和小橘一模一样!
更重要的是,小区那么多喂流浪猫的人,它谁都不亲近,就只蹭依依的裤脚,只在她跟前“喵喵喵”地叫唤。
依依把它带进家门后,它更是像小橘生前每次回家那样,直奔最爱的玩具区。
依依泪奔:
一定是你回来找我了对不对?一定是你不舍得看我这么难过对不对?
“嘿,铲屎的,换了层年轻的皮囊你就不认识我了吗?我可是有九条命的猫啊,答应要一直陪你的,本喵大人可从不食言哦。”
你失去的啊,最终一定会以不同的方式回到你身边,并且无论变成什么模样,你们互相都能一眼认出来。
03
朋友阿达的奶奶去世了,办完葬礼后亲人们的生活慢慢回到了正轨。大人们忙着上班工作,孩子们忙着上学考试,仿佛一切都未曾发生过。
但是几个月后的一天,阿达爸妈在厨房忙活的时候,就是很突然的一瞬间,阿达爸爸感受到了一股存在于记忆深处的气息像风一样拂过,就几秒钟,快到来不及反应,但是他还是敏锐地捕捉到了。
“那是你奶奶的味道啊,我太熟悉了,绝对错不了的。”爸爸对阿达说。
而不止他一人,阿达妈妈也感受到了,两人就在厨房同时回头,然后傻傻地看着对方。几分钟后,阿达爸爸像个小孩子一样,蹲着哭了出来。
当天下午一家人就去墓地看了奶奶,烧了很多很多纸,说了很久很久的话。
记得《请回答1988》里德善奶奶去世的时候,德善很奇怪为什么父母看起来一点也不悲伤,反而很轻松地和客人打牌说笑。
可是等晚上宾客散去、游子归来后,他们却抱在一起哭成一团。
大人啊,只是在忍 ,只是在忙着大人们的事,只是在用故作坚强来承担年龄的重担。大人们,也会疼。
他们不是不想念,只是把想念深深埋在了心底,等到有了一个合适的豁口后,便再也忍不住倾泻而出。
就像阿达和他爸妈这样。奶奶去世后的生活和心情看似恢复了平静,实则一击即溃,原来日思念想的人啊,一直都在自己身边。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所以我们一定要更努力地活着呀!带着亲人的牵挂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