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爱天生适合饱含情感的大声朗诵,而有些爱天然隐埋与心,汩汩流转。
-1-
在最新一期的无限歌谣季里,嘉宾们针对节目组规定的任务,开始以第一次为主题创作歌曲。
毛不易跟主持人张绍刚是一组搭档。他们想以父子之间的对话为主题来写一首有关亲情的歌。
在两个人互相交流,寻找灵感的时候。一向不善言辞的毛不易吐露了这样一件事。
毛不易说如果他有什么事情做得不好的时候,毛爸爸从来不会直接跟他说,而是跟他们家的亲戚说,再由亲戚转而告诉自己。这种曲线的第三方沟通方式让毛不易很不能理解。
毛不易从参加比赛到夺冠,再到全国各处参加演唱会。毛爸爸没有关心过儿子一句,甚至连一个电话都没打过。
为此毛不易也很困惑,但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张绍刚十分笃定的告诉他,你要相信他一定是爱你的,只不过这件事情,他不能说。
明明是心里有你的,但也要表现的云淡风轻,满不在乎;明明是非常关心跟在意你的,但也要关心的不着痕迹,滴水不漏;明明是想表扬夸赞你,但往往到嘴边就变成了冷冷的只言片语或是沉默。
中国式的爸爸往往是这样,嘴硬心软,情深意冷。特别是父子之间,这种情况更甚。
-2-
我父亲也是典型的中国式爸爸。我从我记事开始,我跟他真正有效的交流时间少之又少。
少到我时常很困惑,不知道我是不是真的了解他,而他,又是否真正的了解我。
这种困惑也是分时间段的,小时候的我们更会问自己,爸爸为什么总是一副严肃的表情,他是不是不喜欢我,他恐怕一点都不了解我吧。
这种想法在心里不断的积攒堆压,然后直到青春期的时候,也许就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它就会瞬间点燃父子之间火药桶,矛盾便开始噼里啪啦的释放。
我的青春期并没有很叛逆,尽管这样我还是干了几件很反叛的事。其中一件就是离家出走。
13岁那年,我很偶然的完成了人生里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离家出走。
因为隔的时间太长,我现在早已经记不清具体的原因。
只是知道当时爸爸因为意外受了点伤,因为在恢复期,他并不能到处走动。那段时间他心情很差,时常动都不动就发脾气。
年少的我哪知道要学会察言观色,我依旧我行我素的做着我的事情。可能就是因为很小的一件事情吧,爸爸对我发火,毫不吝惜的把所有怒火发泄到我身上。
火势一旦蔓延就很难控制住,我也随之爆发了。我大声的跟爸爸理论,憋红了脸试图扭转一下局面。
结果更加适得其反,爸爸被我的反常彻底激怒。他毫不犹豫的给了我一个响亮的耳光。
我怔了几秒,一滴眼泪都没落。反而是转身的摔门而出。
我冲出门外,心里满是愤怒跟委屈。就这样,我漫无目的在大街小巷走着。尽管外面越来越黑,天气越来越冷。我也丝毫没有回家的念头。
我不知不觉的走到了附近的一个公园里,我坐在长椅上放映着爸爸对我所做的一切。伤心是一件很消耗能量的事情,我蜷缩在长椅上不知不觉睡着了。
晚上十二点的时候,我被家里人发现并叫醒。我默默的跟着回了家。
我本以为又要是一场火山的爆发,到了家却远远的看见,爸爸架着拐杖站在门口等我。
看见我到了家就立马转身,当做一切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3-
中国式的父子关系总是太内敛太含蓄,而有些情绪表达更是太冰冻太坚硬。
大多情况下,往往是上代要沟通,下代不愿意,下代听不进,上代就怒了,一怒事情就算是砸了。
谁也不愿意服个软,谁也不愿意妥协退让。上一辈的观点就是我是为你好,你必须听我的。而我们心知肚明,但就是不愿意听。
我想,父子关系永远比父女关系要复杂得多。
如果女儿一不高兴了,父亲可以立马放下他一切的庄严与肃穆,换个表情,挑女儿喜欢的哄一哄也就好了。但这种待遇貌似我从没在哪一对父子之间见到过。
不过倒也能理解,毕竟女儿要温柔对待、儿子就要强硬教养是大部分中国家庭的普遍教育观念。
但是这对一些不擅长沟通且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家庭来说,父亲这种不平衡的,有差别对待方式似乎更会让儿子们因为感受不到父爱而感到心底失落,丛生叛逆。
父子之间,不管有没有血缘关系,只要成为了父子,总会有爱牵连着,相互都希望更好。
很多时候,父子之间造成的许多看似不可调节的矛盾,只是因为少了一点主动表达和沟通契机。
以文学家卡夫卡为例,父亲对他的影响,就反复出现在他的文学作品里。
在卡夫卡的小说《判决》里,父与子的紧张关系处处体现。
比如虽然“父亲”年事已高,但“仍然看起来像个巨人”,当他跟父亲说话的时候,会“不断搜寻父亲的眼睛”,当父亲发怒时,会“立即跪下”乞求原谅。
之所以父亲在笔下会是这样的形象,离不开卡夫卡的年少的记忆,卡夫卡的父亲的教育方式很粗暴,从来不给孩子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而且卡夫卡酷爱文学,却被父亲强迫转修法律。
与之相反的,我国的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就很重视自己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影响。
孩子有任何困惑,他都会像知心朋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但是在早期,傅雷对子女非常严厉,后来他醒悟到了自己教育方式的不正确,会亲自写信给孩子,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请求原谅。
-4-
过年回家,和同学一起喝酒的时候,一发小的哥哥也在酒酣眼热之际,说自己小时候大过年的被父亲暴打,狂怒之下,他开始疯狂自残,满脸鲜血的质问父亲:
“我是不是你儿子?为什么就总是看我不顺眼?!”
其实冷静下来想想,虽然父母其实对自己所有的孩子都是关爱有加的。只是有的孩子顶住了父母的期望压力,活成了光鲜的面子,成为父母和邻里聊天的自豪和荣耀;
而有的孩子没顶住压力,活成了暖和的里子,但往往陪伴在父母身边最多的也往往是没顶住压力的这些。
正如一件棉衣不能只有面子或者里子,父母对所有孩子的感情都是一样深厚,只是不为人知,或者不愿表达。
“一个人的独白是终身不会完的”。这是傅雷家书里的一句话,我很喜欢。
我一直觉得父母都是爱自己孩子的,这是因为我们都是他们的血肉,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从来不能得到满足。
看到傅雷对傅聪说,“我爱你,正因为我爱一切的才华,爱一切的艺术品,所以我也把你当成一般才华(离开骨肉关系),当做一般珍贵的艺术品而爱你”,就觉得心里缺失的一块被补上了。
可惜就是没有几个人的父亲是傅雷,这样一个对美和真爱有执着追求和理解的人,这样一个把语言和思想也当成美的一部分,也没有人几个孩子,能与艺术靠得这样近。
一个朋友说她和爸爸的关系本来就不太好。曾经在高中的时候,她写过一封长长的信,然后犹豫再三之下偷偷塞到了爸爸的公文包里。
她爸爸看了后,二话没说找她谈心。但是应该说是非常气愤的那种,他说他不觉得他为什么那样失败,失败到不愿意跟他说话,还要写信给他。
后来说着说着朋友就哭了,结果她爸爸就更生气了,不明白她为什么会这么委屈。
大概我们每个人都跟父母之间有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深不见底沟壑两岸我们与父母分兵壁垒,隔岸相望。
我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纠结争吵这深渊的来源,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去主动搭个木桥,就可以走入对方的心里。
-5-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在人的一生中,父子关系大致可概括为5个阶段:偶像化期、不和期、进化期、接受期跟和解遗留期。
几乎每个阶段都涵盖着我们与父亲相处的所有困惑与点滴。跟万事万物一样,任何事物的成长都需要付出一些时间一些精力。没有什么事情是一蹴而就的。
当跨过了这个成长期之后,我们才能有了真正的体会跟领悟。
很多年轻人都有这种感受:
突然有一天你过了标志着自己成人的18岁,你觉得自己长大了,可以自己去闯荡繁华世界。
后来,你读了很多的书,见了很多人,也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在某座城市谋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再后来你步入社会,你依旧焦虑,依旧迷茫。但你觉得,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其路径都变得清晰可见。
可惜的是,这种自信与掌控感,在遇到你父亲的时候,便会彻底瓦解。
你发现你无法与父亲沟通,你们在对未来的选择上有着不可化解的分歧。你们无法安然地坐在沙发上看完一段电视节目,甚至在聊天时,你都无法直视他的眼睛。
你明白你没做错什么。但你和父亲之间的相处依旧充满了尴尬感、不适感。你们无法对话。在极端的状况下,你们甚至会争吵或冷战。
这种陌生感,这种疏离感,这种在一起就会尴尬的不适感其实在很早以前就埋下伏笔,然后在以后的岁月里慢慢浮现。
在爸爸去哪儿里,陈小春跟儿子Jasper圈粉无数。
火爆的山鸡哥是很典型的中国式爸爸:平时基本不管,一管就态度强硬,动不动横眉竖眼。但之后却又总是在暗地里偷偷的关心。
在节目中陈小春坦言自己不怎么会当一个爸爸,但他愿意去学怎么当一个好爸爸。之后他一点一点的改变尝试,与儿子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
之前看到过一句话:
“我爱你”的最好方式,其实就是“我和你”在一起长大。
爱你在心口难开,这事很正常。但我们还是要偶尔要表达一下自己情感,就算做不了朋友,也不要成为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