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长大·第三章 成长的烦恼
22.成长始于崇拜
2017-11-30 中国心宇心理网
第三章 成长的烦恼
22.成长始于崇拜
追星的孩子
有一个特别苦恼的母亲,她说最近自己的女儿出现了一种让她觉得简直是得了精神病的情况:孩子疯狂地迷恋上了外国的偶像明星,受到韩流、日本文化的冲击,喜欢穿大肥裤子,耳朵上扎了四五个耳朵眼。妈妈非常担心,说现在这个孩子好像审美观也出现了问题,而且每次电视上出现这些明星的画面,女孩就在家里尖叫,有时整天张嘴闭嘴都是明星,好像如果不说明星,跟妈妈就没有话讲。女孩在日记里也写上自己如何喜欢某个偶像,如何痴迷。妈妈觉得这个孩子就像“半疯”一样,不知道是不是该带她看一看心理医生。虽然孩子处在青春期的时候,追星或者崇拜偶像,都是必经的阶段,但是这个母亲认为她的孩子表现得太过分,甚至不正常。
一般来说,青少年的行为不是自我节制,而是比较随意。对一个孩子来说,追星表现出朝社会发展情感的倾向,即社会化倾向。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把崇拜的对象从父母身上移开很重要。假设孩子总是崇拜父母或者认为父母是他的权威,那这个孩子就永远不能长大,他会在父母的关怀下变得弱小。孩子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一般会对父母的权威进行挑战,要进行挑战,就必然有一个力量支撑他,不管这个力量是什么。当然,过去可能是雷锋,那么现在可能就是影、视、歌等领域的一些偶像,这些偶像实际上是社会的公众人物,代表了主流文化或社会标榜的某种东西。比如说“韩流”和日本的一些音乐或者艺术,它们代表了时尚的发展潮流。追星从本质来讲并没有什么,当然我们也的确看到很多青年人过度追星,不吃不喝,半夜就去排队,甚至逃学去追星。但是发生这种情况也并不奇怪,青少年的行为本身就有随意的特点,有时可能会过火一点或者超常规一点,这都很正常。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会慢慢地加以自我调整。
自我调整需要孩子自己来完成,要经过一个阶段。作为家长可能希望孩子一夜之间就成熟,看见摸索着前进的孩子心里着急,就进行干涉,以为这样会好些。可是要小心拔苗助长,好心做坏事。如果家长试图加强管理,使孩子回到过去的样子,看起来好像是做了正确的事情,实际上可能会帮倒忙。从心理学视觉看,家长潜在的欲望是要把孩子管住,控制住,害怕孩子自己做选择,希望什么都是父母替孩子选择。这样可能挫败孩子自己选择的欲望,因为孩子所有的新行为、新选择都是对生活的试探、对成长的体验。如果家长不停地挫败孩子的决定或者欲望,孩子最后就会放弃对社会的探索,产生对父母的心理依赖。甚至上完大学、研究生,仍然要问爸爸“我应该穿什么衣服”,问妈妈“我怎么和朋友相处”。青少年在十五六岁时有很强的欲望,要接触很多事情,要冒险,去尝试没有尝试过的生活。这些欲望本质来说是好的,尽管这些欲望可能代表了一种非主流的现象,或者是一种在是非观念看来不那么正确的东西,但从心理学来讲,这些都非常有意义,对孩子来说也非常重要。
对于追星这种情况,要从两个角度看。从社会角度来看,国家、民族在发展,对很多事情的认同能力提高了。也许过去追求一致,所有人穿一样的衣服,说一样的话,吃一样的饭。但现在社会是多元的社会,可以满足所有人或者绝大多数的人对于文化艺术的追求,对生活的享受,更在意独特性与个性显现,更具有人文关怀和人性的力量。从家长角度来看,每一个家长都有他的价值系统,他的价值系统不一定和社会的发展完全吻合。这种价值系统可能来源于他的教育背景,肯定要投射到孩子身上。家长看到孩子的表现可能会大吃一惊,觉得孩子怎么一点不像自己,担心孩子会学坏或不务正业,比如老是注意打扮、戴耳环等等不符合中国教育现状的行为。父母都希望自己是孩子的榜样,一旦失去这些,可能心理会有一段时间不适应,尤其是看到孩子疯狂的喜欢别人,容易有一种失落感。追星隐含的意义是对父母权威的否定,对社会偶像的认同,是孩子社会化的起步。
如果孩子追星,父母首先要认同他,告诉他爸爸妈妈在这个年龄一样会崇拜一些人,只是那个时候社会上比较活跃的人和现在不一样,那时比较崇拜英雄或自我献身帮助别人的人。现在媒体大部分以影星、歌星为代表人物,孩子追星很自然,这个时候孩子如果狂热的崇拜雷锋反倒是不正常,这是时代不同造成的差别,不是孩子境界不高。所以家长要学会方法,先认同,然后再提出问题。比如对孩子周六去看演出会给予支持和资助,但回家后可以建议他把兴奋收敛起来,安心学习。允许孩子买一点歌星CD,选个时间同孩子一起分享,但要求他学习的时候不能听。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理解和认同他的选择,自己只要注意方法和分寸就可以。
家长也可以引导孩子明白,追星是一种个人爱好、个人意愿,在学校的环境里,必须遵守学校的规则。如果孩子在学校里表现得不错,遵守纪律,头发一直剪得短短的,也不擦口红、不戴耳环。那么,在一个特定的追星场所,比如个人演唱会或摇滚晚会上,穿得很前卫,言行很疯狂,就可以允许。这正代表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既能表现另类,又不失身份。这样的孩子很清醒自己在做什么,家长不用担心。
同样,家长应该看一看在现场惊叫、尖叫、高声喊叫的孩子,他们都是十五六岁。更大的孩子较少会发出这样的尖叫声,大学生、研究生或已经工作的人,尽管他们曾经追星,但是过了二十岁以后就不会再那么做了,他们开始崇拜自己,觉得自己才是值得珍惜或爱戴的人。过了疯狂的追星年龄以后,每个孩子都会沉静下来,做一些和现实生活相匹配的事情。父母想到这一点就可以放心,即便孩子现在有点误入迷途,也是有时间性的,他不会永远这样。这种疯狂的超越自我内心控制或者超过父母管理的感觉,会给孩子成长带来很强的动力,他觉得活着很快乐,非常幸福,是一种享受。这样的感受对孩子发展很重要,一个孩子发展得好还是不好,就是看他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是多还是少。如果他总是得不到快乐,成长的意愿就会变得很弱,如果他随时都有快乐和自我满足,就会觉得活着很好,会努力活得更好。所以,家长要明白两点,一是追星有时间性,二是追星的体验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有家长说反对孩子追星是担心孩子不肯吃苦,害怕他以后养成爱逃避的性格。实际上,追星是生活的精神层面,每个人都有精神追求,现实社会不管多苦多累,只要精神是愉悦的,就能承受苦难。有些人能够吃很大的苦,就是因为他的精神非常坚定,他自信、乐观、能够感觉到幸福,这个时候再苦再累都觉得没什么。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把追星向精神发展而不是向躯体发展——高声尖叫,让孩子明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追求体验式的快乐,通过想象和歌星接近来做自我认同。过去我们学雷锋就是一种自我认同,自己要当雷锋,追星也是这样,孩子要成为公众人物,成为榜样,成为大家喜欢的人。由于喜欢这个歌星,孩子就认为自己和歌星是一类的人,所以要跟他们一样的穿着,一样的打扮,一样地去生活。家长可以告诉他每一个歌星的成功都很艰苦,他们要经过很多的磨难才能唱出来,不是一下就能成功的,需要一年一年地唱,一年一年地练,最后才被认同,所以家长可以靠引导孩子学习明星对成功的执著来鼓舞他们的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