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复旦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放弃了阿里、百度60万年薪的offer,选择了老家2500月薪的邮政工作。
我们来看看他的原话。
校招放弃了阿里妈妈,还有百度凤巢SP的Offer,回老家的邮政局工作了,家里人一直不理解,说我放弃了大好前途。他们不知道互联网35之后就是个死,哪怕60万年薪也只是一个低端打工仔。
这个帖子最近在网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这种选择。
一位拼多多的员工说,就算干到35,赚得也比你到退休多。
从邮政毅然辞职的老员工说,明确地告诉你,你的这个选择你以后一定会后悔。
还有人说,邮政局?夕阳产业混日子,对得起爸妈吗?
在我看来,凡事必有成本,任何决策都没有对错之分,只要你可以接受决策背后的风险。
无论是选择阿里还是邮政,都是个人的选择。这位复旦研究生最大的问题,不在于选择高薪不稳定的工作还是低薪稳定的工作,而在于他看似知道自己要什么,其实他并不知道。
1 大多数人的选择,都不是基于“我想要”
《奇葩说》第五季有一个辩题,问:“高薪不喜欢和底薪很喜欢的工作,你选哪个?”在这个辩题里,“高薪”和“喜欢”不能并存。
而这位复旦研究生面临的选择是“高薪”和“稳定”不能并存,然后他选择了“稳定”。
其实如果可以并存,大家当然都想开开心心选择高薪、稳定且喜欢的工作。这种工作不是没有,只是太少了,少到大多数人都没有能力去享受这样的决策。
所以,我们不得不去做取舍。
我为什么说无论怎么选择都没有错,因为选择是基于你的价值判断。任何选择,只需要取悦你的人生。
从这位复旦研究生的帖子来看,来看看他的选择逻辑:这是一份低端打工仔的工作,而且不稳定,所以不值得做,我要去邮政。
我朋友说,会做出这样直觉判断的人,要么是傻,要么是小聪明而且懒,他的小聪明仅仅够他为懒找一个借口,除此之外就不够了。
按照这位研究生的逻辑,因为我觉得A不好,所以我选择B。 跟这位研究生一样,大多数人的选择不是基于“我想要”,或者我可以得到什么。而是基于A不好这样的模糊判断。
2 你有多少年没有想过“我想要”了
前天,我们在粉丝群里讨论了定位规划的问题。然后大白老师给了一个建议:“去设想一下20年后你的生活状态,你现在做的事情和20年后的生活状态无关,请去掉。把那些和20年后生活状态有关的事情纳入规划。”
依据我的咨询经验,大部分人都不会去思考以后的。果不其然,群里粉丝表示一下子去想20年后的事情,一片空白。
事实上,人越是成长,离“我想要”越是渐行渐远。
小时候,老师都会让我们思考“长大后的梦想”。那个时候我们会天马行空,大声地告诉大家:“我想当科学家”、“我想当医生”、“我想当画家”……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我爸妈让我考公务员”、“我应该找份稳定的工作结婚了”、“我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兴趣”……
我让我的很多客户都做过“我想要”的练习,大部分客户刚开始都是两种反应:第一,不敢想,或是不知道怎么想;第二,一边想一边否定自己,最后真的也就想不出来了。
如果你正在看这篇文章,想一想你想要什么?
3 没有量化的“我想要”,想了也白搭
拒绝做定位规划的人,通常有两种心态:第一,我就喜欢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第二,做了没有用,计划赶不上变化。
很多人厌倦做规划,是因为他们觉得纯属空想,想了也无法实现。事实上,“我想要”只是确定了一个大方向,从想法到执行的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不会一帆风顺。
很多人潜意识里都知道要做规划,但是他们的“我想要”都没有量化,不可执行,最后都束之高阁。
做规划和不做规划的区别在于:做规划的人从战略层面过人生,有方向,目标清晰;不做规划的人,只会战术规划,干一行爱一行,动辄转向,兜兜转转还在原地踏步。
人到中年,因为年龄和环境的限制,或许已经失去了再去试错的勇气。但是因为定位规划的缺失,很多年轻人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我见过太多人干着一份工作,没多久突然被谁激发了追求梦想的欲望,又去折腾另外一个领域。然后感觉不好,看着别人赚得满盆,又在想转行的事情。
现在正是毕业季,很多也许正在纠结,正在迷茫。也许你正想着“先毕业了再说”、“先找一份干着再说”、“先读个研再说”、“先考个证再说”。如果你抱有这样的想法,我建议你好好考虑一下定位规划。
做定位规划,思考三个问题:
第一, ]我想要什么?
第二,我的能力能不能达到?
第三,市场外部环境对“我想要”的需求如何?
这三个问题都满足,你就会处于你个非常舒服的状态。
所以,
如果你正在迷茫
如果你每天都不得不疲于应付这个世界
如果你想去干翻这个世界但是一步也迈不出去
如果你十分努力却收效甚微
如果你经常焦虑失眠
如果你觉得做什么事都没有意义
如果你找不到生活和工作的平衡点
欢迎关注“会凤精力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