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时成长于外公外婆膝下,那是到处都是山丘的一个村子。民风淳朴,加之老宅,故得以见着燕子春归,在屋檐下筑巢繁衍的情景。
每年听闻叽叽喳喳的一阵鸟鸣时,总会听外公外公说:燕子飞回来了。那似是一种呢喃,更像是一种计划的开始。
因为每年此时,一年耕种就拉开序幕了。
燕子衔泥,雨丝低垂,不远处的田里就会开始响起一阵吆喝声,那是农人开始春耕,在用牛犁翻田地;再长大一点,燕子准时南归,田里的声音是一阵阵轰隆隆的拖拉机声,犁田由牛耕到机器。
成长于农村的孩子都知道,无论是吆喝声还是轰隆隆声,予人都是热情而又雀跃的,田里开始热闹而又充满希望。
后来回家,邻居家有个小姐姐叫燕子。她属于打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她除了学习没我好,做家务、手工、种花样样都让我妈妈艳羡,常常嘴上叮嘱要学人家。
我也确实很喜欢和她玩,孩童时的伙伴只要凑一起,总能玩一块儿。她家常年做鞭炮,她教我;她家里四季花开,她偷偷分给我,因为是她哥哥们种的。
她高我一年级,我得以提前阅读所有的高一级书籍;她带我去田里抓泥鳅青蛙,和我一起在竹林里掰竹笋玩,一起捏火炉、上学后捉迷藏、跳绳子、玩游戏、折彩带、幸运星……我虽有弟弟妹妹,但是我童年真正的玩伴真非她莫属。
这是我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关于燕子的故事。长大后我渐渐发觉,似乎我很少去关注最后筑巢繁殖,天气渐热后,燕子飞哪去了?
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我和隔壁燕子的成长轨迹也渐行渐远,我甚至都想不起我们最后一次玩的情景,又是从几时彼此失联在人海。再后来隐约听她妈妈提到她在东莞工作,夫家湖南,我才恍然想起,我似乎很久都不知道燕子飞去了哪。
在微博上关注沈书枝很久了。她的微博日常、恬淡、白描,我很喜欢。大概是越长大就越喜欢类似微博。
年前她在微博上发起投票,关于书名。我看到书名那一刻,突然的过去生活的记忆就撞中我心,毫不犹豫的投了这个《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
看这本书我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大概是因为虽然年龄相似,虽然彼此的家乡距离甚远,但是生活场景大抵是相同的,所以读起来特别有共鸣。我在微信上有了一句:生动的将我的童年翻了个遍。
书枝在书中通过“姐姐”“双子”“童年随之而去”三个章节描写了姊妹五人的成长故事。我特别喜欢她写双子的时候,很多场景的勾起了我那远去却从未在我脑海里淡去的记忆。
她说到和妹妹同时得到一个塑料文具盒。这个文具盒我有个非常美丽的回忆。曾经我拥有两个这样的文具盒,一个是父亲给我买的,一个则是我读一年级时第一名学校奖励的。
我记得是爸爸给买的是红色的,奖的是黄色的。黄色的因为是奖的,特别的珍重,央求爸妈锁在柜子里,有小朋友来,或者外公外婆舅舅他们来,都要拿出来给他们看,以期获得嘉许。
直到后来因为放太久潮了,按钮那里生锈了不能用,我委屈的很想哭,很难受。那大概是我第一次那么贵重一样东西最后得不到吧。
书枝还写了她童年里的《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说六一表演节目五年级是校长教这首歌,因为从来没听过,觉得洋气。
我瞬间想起,在我小学低年级时也有一位年轻的老师,他常年任六年级班主任,也很喜欢教《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和书枝一样,因为旋律的轻快及歌词的画面感,加之老师的授课方式一再被高年级的同学们夸赞,让年幼的我很是期待快点长大读六年级,这样也可以受教于老师和学这首歌了。
等到我也终于也读六年级了,廖老师却调走了。我们的六年级成了日复一日的练习,准备考中不过虽然没有学成,多年来《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还是我很喜欢的童谣。
在书枝写到她放牛的故事里,我记起我也曾经放过一次牛。那是一次外公外婆不知道为什么都没得空,于是他们居然冒险让我去放牛。我那时候大概五六岁吧。
我现在能记起的是那天牛异常乖,就有一次貌似想挣脱我手中的绳子要反抗奔跑,被我拉住了。因为这,回到家还骄傲的汇报,外公外婆还好好的夸了我一番,那种喜滋滋在心里刻住了铭记终身。对于没学成放牛也还是很是怅然的。
同样也遇过劝我文理分班不要选理科的老师,也在中学生涯听过一阵许美静的歌。她说母亲离开家乡的开始童年也结束了,我想起了妈妈不在家我和妹妹那时觉得“自由自在”的,现在想来多少有点流离失所的日子……
通篇读完,有哈哈大笑,笑童年的自己也曾如此;也有眼眶忽的就润了,因为重重叠叠的都是共同的记忆,而已远去。
书评里都说书枝用文字描述了一代人从农村到城市的的疼痛。燕子会不知道飞去何处,乡间的小路渐次会被淹没,故乡已成他乡,所幸我们能时常获得好文字,在文字中忆起,放下,再遥望归的方向。
而我更多的是,觉得通过文字一点点的将记忆里的美好翻起,隔着时间的辽远,空间的距离,我们的记忆场景就这样轻轻重叠,让人觉得又亲切又感动,再现昔日那些温润有光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