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关处摆着一幅向日葵油画。那是不久前,和女儿参加白墙美术馆的亲子油画体验活动,油画零基础的我们在老师指导下,试着在画布上勾线填色,居然各作油画一幅。又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和孩子来美术馆取画。女儿的那幅看上去稚拙,她自己却很喜爱,还被欢天喜地送给了邻居小朋友,作为祝福小朋友生日快乐的礼物。我这幅呢,则被安排摆在玄关处,每天迎来送往家人们的进进出出。
“真怪好看的!”婆婆赞道。我知道她是喜爱画上的明亮鲜艳,喜欢这花朵向阳怒放的样子。
白墙美术馆在天井湖畔。如果说绘画是在平面上的“色彩散步”,那来回美术馆的路上,行经小半个城市的绿意葱茏,便是在天光云影、湖光山色中的“微旅行”。来学画,需要提前一天预约。像赴一场邀约,走进画室时,你已是清爽从容,放下了琐事和烦扰。这座美术馆主打“好人文化”品牌,用书法、诗词、油画的形式再现好人故事,让人们受到教育,同时也感受着书法和美术作品的优美和崇高。这里还是“全国文学期刊阅读点”,近两百种期刊填满倚墙而立的书架。书画以及咖啡、绿茶的香在空间里交融,沉浸其中,人变得心平气和,整个人也仿佛更端庄雅致了些。
那天和女儿一起看介绍王泥老师的海报。小丫头调皮,又好像在炫耀自己的独到发现,拉我过来说悄悄话:“妈妈,你看老师的名字里,有一个‘泥巴’的‘泥’!”“泥巴多好啊!你看花草树木,都是因为有泥巴才能生长的。”我对她说,心里暗自惊叹——刚才翻阅《读者》,读到短篇小说《丑父》。作者形容自己老去的“丑父”:“他越来越像深山里的一坨泥巴”。我被故事打动,没想到才片刻功夫,故事就与现实重叠,巧合得好像注定!
在白墙美术馆丰富的藏书和美术作品面前,我自卑于自己的寡淡和浅陋。在企业工作的我,此前感到油画高深、矜持,是一门“高大上”艺术。而得益于学习班的开办,使油画走进寻常百姓间,实现了亲子共享、寓教于乐,满足了我们对这片艺术天地的好奇与渴望。学习方案也不让人为难,只要有对美的感知,付之于专注和耐心,注意要有冷暖、明暗的对比……加上老师们全程指导、后期完善,一下午的成果常给人惊喜。
画着画着,有时候心也飞出了窗外。我在县城长大,老同学中,走绘画专业、目前从事相关行业的屈指可数。毕业后的几次聚会、朋友圈的片段,构成我对他们工作、生活状态的猜想。当我在画布上涂抹,偶尔会想起他们。这梅雨季节,在B城某高校教书的小雪正领着学生们在皖南写生。师生们饱览古徽州人文风光,也要忍受日晒雨淋、蚊虫叮咬之苦吧?文艺人外形大多鲜明耐看,但他们的审美,他们内心的汹涌澎湃令人捉摸不透。其实何需猜想琢磨?彼此尊重爱惜,便是友谊最好的状态。
“一堵白墙给人无限想象,并有无数种可能”“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像白墙”……白墙主人曾介绍道。于我而言,到了三十来岁的年纪,这面墙上渐渐有了色彩,有常春藤的绿意攀登,风吹和虫鸟的停驻带来了生动,苔藓和斑纹也从角落处令人心惊地蔓延。可以沧桑,但不可以鄙陋。但愿它结实、牢靠,与另几面墙紧密相依,撑起坚固的屋子,里面是一个有烟火气的暖融融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