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收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的季节了。录取通知书,一张简简单单写有几十个字的纸对于一个学子意义有多么重大,大到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的一张纸。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当年的高考,当年同学们的考试成绩都比较不错,基本上都收到了各自所期盼的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回想起,要归功于我们当年的数学老师,他是高二时才到我们班上来给我们上课的,当年我们班的数学成绩集体都特别差劲,每次考试成绩都可谓触目惊心,极大的影响了我们整体的成绩。(估计是我们年级主任无法忍受了,为了拯救我们,给我们果断换了一个数学老师)数学老师用了两周的时间,把我们的脑子的数学系统给重装了。老师先是梳理整个高一的知识点,然后让大家做了两套数学卷子,最后针对卷子批改的情况,分组分类讲解了我们大家各自的薄弱的知识点。那个时候才意识到高一的数学我们花了高二半学期的时间重新学了一遍,才真正把数学赶上来,以至于最后大家拿到了各自满意的录取通知书。
就像,吴老师说的,“精于心,简于形”,特级教师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对高中数学的教学结构了然于胸,能够迅速的判断学生的薄弱点,并且能够用三言两语把这部分知识点讲明白,能让学生听懂,这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是这位老师多年教学公里的积累。老师只用半个学期的时间把其他老师讲了一年都没讲明白的知识点都讲清楚了,这背后其实有一套复杂的教学逻辑的。所谓大道至简,简只是表现形式的简,其背后的内涵级为丰富。而能吧复杂的内涵,三言两语说明白,人人都能看懂,这才是功力所在。
曾在听逻辑思维的课里听过一段话,要想短时间内通过一俩个问题就能看出一个人在某个专业的水平,有一个基本方法,就是“网状问题点状问,点状问题网状问”。意思就是如果一个复杂(网状)的问题你能否用三言两语说清楚;一个简单的问题你能否把它还原成一个知识网络。用这个工具衡量一个人的专业知识,问俩个问题就够了。
也像写作上,有一个作家写了一本很厚的书,然后他在序言里跟读者道歉说:原谅我把这本书写得那么厚,因为我实在没有时间和能力把它写得更薄——有时候,把一本书写得薄比写得厚要难得多。一本更薄的书,可能是“精于心而简于形”的书;而一本很厚的书,表面就非常复杂,可能是因为写作者很多东西自己还没有想清楚。
日常生活也有这样的现象:有的人话特别多,想表达某个意思可是说来说去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可能是因为他并没有想清楚才说得极其复杂——他的这种不知所云,这种表面的复杂丰富,源于他后台的简陋。
所以,只有“背后的东西”足够精妙和复杂,才可能做到表面的简单。一个好的作品(成绩、产品…),背后肯定蕴含着作者(考试者、设计师…)对这个事物的超乎一般人的客观认知和了解并且为之付出的心血。
精于心简于形是最难的,也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