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回我们讨论了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都有哪些,以及他们各自回产生怎样的影响,还有群体中攻击行为的传播效应。提出了问题,当然还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相信你一定会想知道如何做能够减少攻击,基于前几回的影响因素,你也许会想针对之前的影响因素针对性的进行控制不就能够减少攻击行为了吗?但是,请你再自己思考一下,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多种,控制单一因素也许有效,但是并不容易做到,因为它们早已经深度的和我们的生活相结合了。也就是说我们根本就离不开这些影响因素,影响攻击行为只是他们对人类利用他们所产生的副作用。
你是否还记得有人曾经提出攻击的能量是能够积累的,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释放,这时候如果有能够引发攻击的线索,就会触发攻击行为。然后,有人针对这个提出了宣泄理论,安·兰德斯曾经提出“年轻人应该学会如何排解他们的愤怒”,精神科医生弗里兹·珀尔斯说过,“如果一个人压抑了愤怒,我们就需要帮助她找到一个发泄的出口,以便于排泄愤怒。”显然他们都认为人类的攻击能量就像是水坝里的水,是能够聚集的,如果不及时排泄,就会可能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在攻击行为或幻想耗尽了被压抑的攻击能量这一假设下,一些临床医学家和群体的领导者都鼓励人们通过一些疏导的方式来合理的宣泄自己的攻击能量。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能够看到有人提供一些发泄的服务(通过一些摔东西、或者给予一个被攻击的道具等来发泄)。一些心理学家也认为宣泄对于心理治疗有帮助,并建议家长可以让孩子在攻击游戏中释放自己的情绪压力。现实中有超过半数的人们也多认同这样的观点。那么我们需要问出“宣泄理论是否真的有效?”
我们来看一下实际存在的问题,如果说观看色情作品对性冲动提供了宣泄的出口,那么这类作品订阅量高的地区强奸案件应该很少才对,但是实际与与这个恰恰相反。色情作品中的很多描述能够诱发人们的性幻想,继而催发出很多行为。
而研究者布拉德·布什曼写道,“通过发泄来减少愤怒无异于使用汽油来灭火”。在对宣泄假说进行验证的实验显示,随机对照组中,通过沙袋来进行宣泄的人,在实验后具有更强的攻击性。**报复从短期来说是减少了攻击的张力,甚至带来了快乐,但是从长期来说却培养了态度,人们下次对于攻击的冲动会比上一次更强。**当愤怒的人击打沙袋的时候,看起来是发泄了攻击的情绪,但实际上却是加强了他们的攻击态度。那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呢?
实际我们可以通过非攻击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感受和态度,让引起我们不适的对象知道为什么他让我愤怒。他下次就不会再这样做了。
心理学家桑德拉·乔·威尔逊和马克·利普西综合了249个关于防止校园暴力项目的研究,发现了令人振奋的结果,“我们应该在攻击发生前去阻止它”,体罚会产生消极的作用,通过训练家长使用非暴力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达到此目的。
正如史蒂芬·平克曾经说过的“在过去几个世纪中,人类的文明程度已经越来越高,各种暴力事件也越来越少。”如果我们持续的奖励和塑造非攻击行为,减少刺激和引发攻击的要素,实际的攻击行为必定会更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