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也是,我们这大学,几乎就已经变成了职业培训所,几乎就已经没有什么人生理想去教你,尤其是名校,我老说名校是镇国重器,名校应该胸怀天下,名校应该纵横四海,改造国家,教育名校生我们这甭管多名的校,哪怕鄙校这种名校,也是请一帮房地产商去演讲,鄙商请我去演讲,我说我不去,他说你为什么不来啊,你作为校友,我说你们请一帮房地产商,请一帮什么这人去讲,哪怕你请硅谷的回来的人,去讲高科技也好,或者你请文化人,你请一帮房地产商什么意思,讲怎么勾结当官的。可不是扯淡吗?
可是趋之若鹜,所以整个这个气氛在大陆,这大学完全变成了一个职业培训所,我去母校演讲过一次,讲了半天,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等等,讲的自己慷慨激昂,热泪盈眶,可一到这提问环节,同学们说:学长,我们应该去国企还是去外企?给我气的!”
上面这些话是从高晓松的节目《晓松奇谈》中截取过来的。而其实在另一个节目《奇葩来了》,很早的一期,高晓松炮轰梁植愧对清华的教育中也谈到了类似的问题。
节目的背景大概是这样的,梁植,清华人,本科学的法律,硕士学的经济,博士学的是新闻传播。看过《我是演说家》的朋友应该很了解他。
听到这里,高晓松直接不干了,很是恼火。一来这个节目的确不是职业咨询,二来梁植说的话真的惹怒他了。
最后一句火力十足:作为一个名校生,到这边来,一来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改造国家的欲望,还在这里问应该你应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
清北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国人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了名校学子身上,也是,清北聚集的是最好的资源,在人们眼中,似乎那里的学生就应该胸怀天下,想法就应该和别人不一样,从清华学生口中蹦出这个找工作的问题,难免让人失望。
02
但其实仔细一想,梁植问的是一个当代大学生中很普遍的问题,他跨法律,经济,新闻传播三个专业,这三个专业乍一看都不沾边的,所以他才会困惑,想知道如何才能把他所学的东西更好地结合并运用。
高晓松高谈理想远方和诗,猛批当代社会大学中弥漫的功利主义和铜臭味,可是,找工作就功利了吗?什么又是人生理想?什么又是胸怀天下?
高晓松总体是个有趣的人,我个人其实比较欣赏他的,脑子有很多的干货,那句:“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感动了一批人,他所生活的80年代是充满想象力充满理想充满情怀的年代,那个年代,遍地是理想,有摇滚有青春,可当他看到当代大学生都急于早早找实习踏入职场找工作赚钱,心里是有巨大的落差的。
但尽管如此,有些观点实在不敢苟同。
观点一:名校不是用来找工作的
这句话似乎扭曲了,找工作这个词的意思,找工作=逐利=没有人生理想?
事实上,不管是不是名校,有一大批人正是通过工作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是吗,所谓的人生理想,难道只有崇高的才算是人生理想吗?在自己的岗位认真地做好自己的事,每一个小小的个体付出一点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难道不是理想吗?
观点二:大学几乎变成职业培训所
我还记得我入学时候,修的第一门课就是职业生涯规划课,也就是说在上大一的时候就应该对自己以后的职业有个基本的规划,这是无可厚非的,我猜想,几乎每个大学应该都有设置相关的课程,这怎么会被诟病成职业培训所?
再者,高晓松此时作为一个已经摆脱生活中苟且包袱的人,摇着扇子,端坐在椅子上,痛批这一代 “没有理想”的年轻人,实在是不妥。
现在的大学生压力大到无法想象,这是整个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不找实习不找工作怎么把眼前的苟且给应付过去?诗和远方可以有,可是,在你还在为眼前的苟且挣扎时,心里面温存的那一点点诗意和理想会被现实慢慢浇凉的。
而那句名校和职业技校同等化,我是不同意的。
03
这里谈到清华,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李健,(我个人微信号中的字母缩写其实就是来自他的名字),如果必须得用词语来形容他,那应该是:儒雅,沉稳。
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一开始去了国家广电总局当一名网络工程师,之后辞职,走上他的音乐路。
这一路,似乎还算顺利,若是没有在清华的几年积淀,李健也不是今天的李健了,而且,李健也在各个节目中明确表示对母校的感激。
可是要是换作别人,很可能就卡在当初那个网络工程师的位置,不敢往前了。别说追求音乐梦了。
他至今没买过一套房子,是他买不起吗?肯定不是,还有,李健主张丁克,不要小孩。
对于他以上两个观点我非常感慨,用一个词形容就是——自由。
这里谈及李健似乎和今天推送的主题没有关系,但是我想表达的是,大学不应该被诟病成职业化,现在年轻人的压力是有的,但是这也不是逐利和趋同的借口,能慢慢摸索自己想做的,并把这件事做好,这大概就是崇高的理想了吧。
李敖在他的采访中,说:现在的年轻人的危机,不是没有钱,不是没有前途,而是同类化严重,年轻就是要不信邪,拒绝心灵软骨病,年轻就是要有情趣,拒绝乏味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