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卫灵公篇》15.28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
孔子认为,在知人论世上须独立思考,对一个人不应该以众人之是非标准来决定自己的是非判断,要实事求是去考察。人言可畏,众人之论未必出于公,舆论未必完全可信。互联网上让人恐惧的“社死”就是这样。公论未必出于众人,须切实辨析。不妄言。
孔子这么说,我也这么说。为什么呢?
偷个懒,援引老子的这一句吧,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此”是什么?
是道。是德。是道在现实问题上的体现。“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众口铄金。人言可畏。但,真金不怕火炼,若是足够强大,扛住了,则终究拨云见日。即使,是在身后千年。
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道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且内在于万事万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也就是表现他的德。
中国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以大德、至善来止息输赢旋转,儒如家用的这四个字,“止于至善”。王阳明说的“良知”。
余秋雨先生曾说,“以德为帜”,也是中国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至今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故而,人之初,性本善,然性有多面。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