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游戏里的反派,突然想做个好人,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今天看了电影《无敌破坏王》,惊叹于编剧和导演的脑洞。破坏王拉尔夫是《快手阿修》里的一个反面角色,他天天搞破坏,然后快手阿修就提着锤子赶来修补。
拉尔夫被众人唾弃厌恶,阿修则赢得掌声和荣誉。游戏的30周年庆,其他人齐聚一堂欢声笑语,唯独没有邀请拉尔夫。
日复一日枯燥单调的生活,被其他人排斥的苦闷,让拉尔夫下定决心改变。他天真地以为获得一枚奖牌就能够得到他人的喜爱,摆脱反派的身份,于是闯入另一款游戏《英雄使命》里拿到了一枚奖牌,结果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同时,因为拉尔夫离开了游戏,游戏里的角色才发现没有“坏蛋”的《快手阿修》是不完整的,游戏厅的老板还以为这台游戏机出现了故障,打算关停。
拉尔夫费尽力气抢到的奖牌,不小心被另一款游戏《糖果王国》的小女孩捡去了。云妮一直被视作有故障,受到其他人的排挤和嫌弃。拉尔夫想拿着奖牌回去证明自己是个好人,而小女孩云妮则想拿着这块奖牌去参加她梦寐以求的赛车比赛。
两人为了这一块奖牌你争我抢,最好却明白了各自的不易,成为了好朋友,拉尔夫还决定帮助云妮参加比赛……
无论是故事情节但是背景设定都挺有意思的,没看过的朋友可以去观赏一下。看完电影后,我在想,好和坏又哪有那么鲜明的界定呢。
平时做语文阅读理解题,提到人物形象,偶尔会有学生说出“她是个好人”这样的答案。
好和坏,是特别笼统的词语。一点儿也不具体,立刻容易造成刻板印象。国产剧的一些编剧就经常愚化观众,正面角色就一副伟光正的模样,反面角色则经常贼眉鼠眼,走路都吊儿郎当的。
但现实生活,哪会如此。拐骗小孩的一开始估计常常摆出和善嘴脸,凶神恶煞的则很可能是一个善良友善的人。
好和坏,实在太笼统太抽象,无论是拿来形容他人还是自己。
想起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的一个片段。这是一部心理学入门书籍,故事的主人公蛤蟆先生,平时特别乐观勇敢,最近却患上了抑郁症,于是在鼹鼠、河鼠等朋友的推动下去看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苍鹭与蛤蟆先生会谈了十次,一步步让蛤蟆先生认识自己,找回了快乐和自信。
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蛤蟆先生,今天你感觉怎么样?”
“挺好的,谢谢你。”蛤蟆回答。他很小的时候,大人就教他这样回答了,如今他也这样不假思索地回应,其实不代表任何真实的想法。然而咨询师对这样的寒暄毫无兴趣。
“我再问一次,你现在真实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蛤蟆觉得非常不自在,他问:“你说的‘感觉’,到底是什么意思?”
你最近还好吗?我挺好的。
最近状态怎么样?还行。
这种寒暄在生活中极其常见,但很多时候我们真的明白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了解自己的情绪吗。
猛然这么一问,是不是难以说清楚说具体?在这里介绍两本书。
第一本是《心情词典》,作者在书中用大量的生活场景描述了常见的150种左右的情绪,比如焦虑、倦怠、困惑、欣喜、期待、冷漠等等。
作者蒂凡尼·瓦特·史密斯,在伦敦大学情绪史研究中心专门从事情绪传染的研究工作。她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读者觉察情绪、识别情绪,进而表达情绪、管理情绪。
另外一本就是《非暴力沟通》,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为了人们能够清晰地表达感受,编制了一份词汇表。
在书中作者提出,为了更好地沟通情感,非暴力沟通主张使用具体的语言。
具体。
具体。
具体。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无论是表达自己,还是与他人沟通,使用具体的语言都特别重要。语文学习其实也一样,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作文,很多孩子经常听老师评价“答题太笼统”“作文太抽象概括”,其实这些说的都是不够具体。
举一个很小的例子:
“窗台上有一盆花,漂亮极了”与“窗台上有一盆红玫瑰,漂亮极了”,哪个更好?明显是后者。
正如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所说,“不要概念,而要具体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