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史·第十四卷·本纪第十四·圣宗五》:
“十七年(公元999年,咸平二年)春正月乙卯朔,如长春宫。
夏四月,如炭山清暑。
六月,兀惹乌昭庆来。
秋七月,以伐宋诏谕诸道。
九月庚辰朔,幸南京。己亥,南伐。癸卯,射鬼箭。北院枢密使魏王耶律斜轸薨,以韩德让兼知北院枢密使事。
冬十月癸酉,攻遂城,不克。遣萧继远攻狼山镇石砦,破之。次瀛州,与宋军战,擒其将康昭裔、宋顺,获兵仗、器甲无算。进攻乐寿县,拨之。次遂城,敌众临水以拒,纵骑兵突之,杀戮殆尽。
是年,放进士初锡等四人及第。
十八年(咸平三年,即1000年)春正月,还次南京,赏有功将士,罚不用命者。诏诸军各还本道。……
十九年(咸平四年,即1001年)春正月辛巳,以祗候郎君班详稳观音为奚六部大王。甲申,回鹘进梵僧名医。……
六月乙巳,以所俘宋将康昭裔为昭顺军节度使。戊午,夏国奏下宋、环、庆等三州,赐诏褒之。”
《宋史》:“康保裔,河南洛阳人。
……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保裔选精锐赴之,会暮,约诘朝合战。迟明,契丹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临难无苟免。」遂决战。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继英仕至左卫大将军、贵州团练使,严于驭军,厚于抚宗族,其卒也,家无余财。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惟张凝以高阳关路铃辖领先锋,李重贵以高阳关行营副都部署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
《宋史全文》:
“先是,范廷召分兵击敌,求援于高阳关都部署康保裔,保裔即赴之,廷召潜师以遁。敌骑围之数重,保裔决战凡数十合,兵尽矢穷,救兵不至,保裔没焉。”
《宋史》:“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车驾劳师于大名,霸与石保吉同来觐。时康保裔没于河间,即日以霸为贝、冀、高阳关前军行营都部署。”
《宋史·本纪第六·真宗一》:
“(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春正月己卯朔,驻跸大名府。诏并、代都部署高琼等分屯冀州、邢州。辛巳,临视枢密副使宋湜疾。癸未,以葛霸为贝、冀、高阳关前军行营都部署。莱州防御使田绍斌凡十人以功进秩。契丹犯河间,高阳关都部署康保裔死之。”
《宋会要辑稿》:“(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正月六日,戎人寇河间,王师不利。高阳关都总管康保裔力战数十合,援兵不至,保裔没于阵。”
《宋会要辑稿》:“洎廷召等与虏血战,而潜不至,康保裔遂没焉。”
《宋史》:“路振,字子发,永州祁阳人……
常作【祭战马文】曰:咸平中,契丹犯高阳关,执大将康保裔,略河朔而去。”
《宋史》:
“傅潜,冀州衡水人。……真宗即位,领忠武军节度,数月召还。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复出为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契丹大入。……洎廷召等与契丹血战而潜不至,康保裔遂战死。”
《宋史》:
“李重贵,孟州河阳人。……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契丹南侵,议屯兵杨疃,张凝领先锋遇敌,重贵率策应兵酣战,全军而还。范廷召自定州至,遇契丹兵交战,康保裔大阵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疾力战,敌乃退。”
《宋史》:“张昭远,字持正,沧州无棣人。父凝,殿前都虞候、宁州防御使。契丹内寇,凝与康保裔伏兵瀛州,陷围中。昭远年十八,挺身掖出之,擢左班殿直、寄班祗候。”
《宋史》:
“谢德权,字士衡,福州人。……
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宜州溪蛮叛,命陈尧叟往经度之。……
(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命城新乐县,迁供奉官。又命浚北平砦濠,葺蒲阴城。一日,遽乘传诣阙求对,且言:「边民多挈族入城居止。前岁契丹入塞,傅潜闭垒自固,康保裔被擒,王师未有胜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