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语学习,之前已在公号写过一篇,按方法论的标准不算具体,当作原则又欠缺抽象,被好多朋友批评为敷衍。于是有了动笔写此文的念头。原则上,自己仰攻英语的陡路是如何走通的,对我本人也一直是个谜。这次边回忆边解谜,是我一个人的观镜明史,如果能对你有一丝帮助,是不小的额外收获。
简单交代背景。在高中我的英语成绩非常一般,在一所省重点中学的普通班,排名勉强算中上,满分150的试卷我常年在115左右徘徊。时也命也运也,高考那年,英语难度降到那十年来的新低,我甚至在写完作文后小憩了20分钟。整整抢下140分,三年来第一次登上这个分段。估计也是因为此,后来被调剂到了英语专业。4年后本科毕业,我的英语账面水平大致如下:应试方面,专四专八都通过,刚好达到良(70+);后来参加雅思考试,拿过8和8.5(前职业原因,要刷分,手熟了)。分科来看,听说读写译,读最强,因为我极爱看英文书;听能全懂,说带着口音,偶尔会结巴;不喜欢英文写作但似乎在写作课上有不错的表现;翻译想法大胆,不爱字字句句地抠细节,总体算凑合。
怎么达成这些进步的?首先,大一基本被我荒废了。那时心浮气躁,学生会、谈恋爱、翘课看比赛,很少能静下心来认真翻课本。但平时晚上也坚持去上自习,对照着那本惨红色的牛津英英字典苦查,一个词一个词地标注在语义晦涩如同天书的精读课本上。密密麻麻凄凄惨惨,但效率真的不高。大一期末,排名22。整个系55人。按说不算太差,但我极不满意。
大二开始,坐立不安地想着奋进。也正好遇到了恩师。恩师教授《英美国家概括》《希腊罗马神话》《英文诗歌》等科目,让我鱼归大海般畅快。第一次能把“文艺复兴”“莎士比亚”“大航海”“三权分立”这些词放入英文坐标系中,像找到了关键的乐高拼图,连接起语言和兴趣。非常奇妙又非常巧合,英语竟成了我久别重逢的老友,而亲切感消融一切的困难。恩师是典型的英国老派教授,考试极难极严,发下一张A3空白纸,给出几个essay问题,大家自选,然后,拼命狂写吧。不严谨地说,字数就是分数。但我游刃有余运笔如飞,自信欢快地写满一张又一张。每次考前,紧张又兴奋;考后,轻松又手酸。记得最低分不曾下过95。
大二成绩和水平都迎来飞涨,是运气好,用英语学到了自己原本就感兴趣的政治地理历史文化。可以作为你学习的参考。你对什么最感兴趣呢?用英语学它。
来到大三,这一年,我在听力方面进步最快,且基本受益于课堂之外的自练。现在的我依然持当年同样的观点:听力没什么技巧,努力多听吧。各种美剧各种新闻,比起我的室友,我听得、练得不算最勤快,但仿佛大家都在专门学习英语的第三年跨过了分水岭。分水岭之前,一切技巧听起来都很难——比如猜上下文啊,听关键词啊,留意否定词啊……每每在课堂上听到这些教诲,我总在内心抬杠:抓得住这些,我也就全听懂了!我没有因为掌握这些技巧而听懂,而是听懂之后才能慢慢品味这些细节。就像现在大量的听书产品,能用3倍速听的人传授给你的任何技巧,你在只能原速听的阶段,一定用不上。
有些事,不是你用什么方法就能做好的,你得做好之后才能回头归纳方法。这是我大三那年所学的总结。之后忙着毕业、读研,又读了两年英语语言学,是专业方面的堆砌,基本的英语能力已经定型。
回头看,自己的英语学习走了一条非常笨的路——基础平平,方法寥寥,除了恩师与业余兴趣的加持,最为关键的是一种被动的坚持:身在英语系,我们连数学课都没有,日复一日的听说读写译,三年磨出每个人的进步。我觉得不算慢。光凭看书不用字典,看电影不用盯字幕这两点,我已觉得读这专业不算亏。
对了,我觉得能进步,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大一看到成绩那一刻,我心中涌起巨大的不满意,以及一团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