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爬墙上树,孩子王样样都做过,然而随着年龄的长大,慢慢的发现越来越失去了那份自在,越来越在意他人的看法,缺少了一些俏皮感,对自己有诸多的不允许,然而内心却对灵活活泼有一份期待,越是期待越看不惯“一本正经”的自己,在这种自伤模式中生活了很多年。
前年有机会听了两次智慧阅读,也听过几次传统文化的分享,越发的不敢,恐惧之心频起,二是很多听不懂,让我不敢再深究。
生活中会有很多好坏的选择和比较,总觉得会有更好的选择,越是不能接纳当下的选择。殊不知这背后的恐惧和不敢担当和面对,这样的模式也在其他方面展现。
通过三次课程后越发的觉察到自己各方面的恐惧之心,当然在育儿中也是。近几天发现自己好多开口说话背后带着恐惧,先让自己带着觉知练习慢下来。
今天早上跟孩子表达她的阅读分80分,算是偏后面的成绩,被老师公然发到群里提醒,却看不到孩子虽然急于下楼玩,依然能读完阅读再去做题;知道班里其他同学在互传答案,知道做的不好的话会被奖作业坚持自己做,而不去跟同学要答案,这是多么高贵的品质。
当自己越来越接纳自己了,自己越来越关照自己了,不带着那个结果的期待,更多的去感受体验的那个过程,反而不一样,也更能看见孩子的不同。
当父母的心如如不动时,孩子可以全然的做自己,不用拿出精力跟妈妈的恐惧做斗争。
没有既定格式的好妈妈,生命没有固定的格式,没有统一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