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安顿这个作家,是从一本名人散文集。那本书选用了她《爸爸的宝贝》这篇文章,语言平实,叙述自然流畅,朴实无华之中却将父女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十分有感染力。那时候就喜欢上她那种平淡之中不乏深情的风格,如今很偶然的机会读到这本《绝对隐私》,对她的写作能力佩服之外,心中的震惊也陡然而增。
书的名字震撼,内容更是让人大跌眼镜。若干痴男怨女最私密的感情故事合集,大部分故事以世俗的眼光看来是不道德的或者不可理解的,所以那些当事人都没有勇气将这段历程公之于众,即使被伤的很深,伤到体无完肤,也不敢和别人倾诉内心的痛苦与悲伤,只能在暗处自我疗伤,默默承受未知的压力。
他们选择与安顿倾诉,除了是被倾诉的欲望驱使之外,还出于他们对安顿的信任。安顿作为记者的身份和她那种认真倾听的姿态,还有她作为女性所散发出的亲和力,使他们相信自己是受到尊重和保护的,她的认可或安慰,对疗愈他们内心的痛苦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1、情感背叛小百科
以我有限的情感经历和生活阅历来看,这本囊括了众多情感经历的书,不愧是情感背叛小百科。已婚人士的婚外情,未婚男女的分分合合都无比复杂,比影视剧中的桥段更加真实,也更加狗血,所以也就更加的出人意料。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感叹,现实比想象更加精彩,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办不到的。
不得不说,那些九曲十八弯的感情故事着实让我震惊,让我看到一部分婚姻真相的同时,也刺激着我的感官,让我心惊肉跳,既兴奋又迷茫。
这些人中有部分是衣食无忧的小女人,她们备受丈夫宠爱,日子安逸而幸福,却还是在丈夫温暖的怀抱之外又借了副肩膀,为了那段自己都不确定是否有未来的姻缘而狠心背叛,和已婚之夫开始了秘密恋情。为了这段不道德的感情,辞去待遇优厚的工作,净身出户,甚至堕胎,忍受过物质上的拮据和身体上的疼痛之后,最后以孤身一人收场。
或者对爱情还懵懵懂懂,不知婚姻为何物的时候进入围城,无趣又无爱的婚姻里对真爱更加渴望,偶然的机会就出了轨,明知不道德,却仍然贪恋婚外情的那点美好与温情,不肯回到原来的婚姻里。
或者是单位大权在握的重要人物,家庭稳定,生活顺遂,却莫名其妙的爱上女下属,既像是预谋已久,又像是不经意的邂逅,发展出一段所谓的刻骨铭心的真爱。最让人不理解的是,这种对家庭的背叛却始终没有敌过爱情所给予的满足,打着寻找真爱的幌子,让一切责备的声音都销声匿迹。以为是找到了一生最爱,却没有勇气舍弃现有的一切,陷了进去又很快全身而退。
已婚人士的情感不安定,未婚男女同样蠢蠢欲动,没有定性。她们中有的恋人虽然同居一处,且时间不短,却始终不肯安定下来,不甘心被套牢在一个人身上,总想遇到更加合适的人选走入婚姻。又或者游戏人生,以玩的心态游走于不同的恋人身边,最后也伤的不轻。还有一部分人很功利的对待感情,以恋爱为跳板来改善自身处境,只想着如何获得最大利益,一旦达到目的就狠心分手,对恋人的精神及物质都造成极大损失。
这么多的故事里,没有一对情侣的感情是顺利的,没有一对夫妻的结合是有望长久保持的,所以也就没有一种情感故事令人感到欣慰的。
虽然真情可贵,但是我仍然不免怀疑,一个人的心最多能够爱几个人?一个是否太少,两个又是否太不道德?
都说情比金坚,但是我看到的却是感情的脆弱。一段关系说散就散,毫无征兆的就被突如其来的邂逅挖了墙角。我相信大部分走入婚姻的男女都是因为爱,而且一开始都是怀着白头到老的希望的,但是现实却是这段婚姻抵不过柴米油盐的侵蚀,抵不过小三的诱惑,更抵不过时间的打磨。曾经的如胶似漆,两鬓厮磨亲亲我我,终有一天将会变成头也不回心也不疼的抛弃。
感情也经不起考验,故事里的人没有谁对两地分居怀有信心。那个一心想出国和丈夫生活的女人,被大使馆拒签n次,屡败屡战,如此坚定不移只是因为她对自己的感情不放心,身边的人没有人看好她的感情。即使她到了国外,和丈夫生活在一起她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不会离婚,因为她看够了现实中的失败案例。
2、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故事的讲述者有一大共性,他们都是以感情中的受害者出现,好像他们都遇人不淑一样,看起来很巧合,但细究一下,却觉得这样也是必然,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表面上看这些人都是受害者的模样,都受到了情伤,但不得不说大部分人是咎由自取。他们的问题在于太糊涂,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他们中有的对本来美满的婚姻不珍惜,遇到诱惑就缴械投降,走进情感不归路。
有的看似对爱执着,为恋人付出,却失去了自我。那个为女朋友花钱如流水,知道她的背叛行为还给她买房的有钱男人,他爱的何止是女朋友,他爱的分明是被女朋友依赖的感觉。
那个为了给女朋友买衣服香水而挪用单位公款的男人也是如此,他看起来爱的深沉,付出也很多,对女朋友体贴至极甚至到了宠溺的地步,但是他爱的却没有尊严,他的生活以女朋友为中心,为了满足女朋友的需求而存在,在事业上止步不前,在提升自我上懒于花费精力,他已经没有了自我,最后被女朋友嫌弃也是意料之中。
为了男朋友堕胎好几次,仍然被抛弃的女导游也是同样的问题。她把男朋友当孩子娇惯,像是他的母亲,操心劳力把他伺候的舒舒服服。自己过得拮据寒酸,却省吃俭用把钱给男朋友挥霍。明知男朋友没有要结婚的打算,还是不离不弃的跟随,堕胎两次,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谁都知道他们是没有未来的,她却始终看不到。她的世界已经没有了自己,当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被抛无情的抛弃也是不可避免。
有的就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们看似是对爱情执着,可是从一个人身边流浪到另一个人身边,感觉来了就爱,感觉没了就分手,心无定所,始终在寻找真爱的路上,这样的人,你能说她活的明白么?
3、不道德的情感经历也可以写的很感人
婚外情是不道德的,但安顿笔下的婚外情却让我们觉得这些人只是受了爱情的伤害,而不是犯了道德上的错误,爱情和道德没有关系。
这不得不说到安顿的写作风格。安顿关注的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她擅长在日常事件中表达复杂的感情,简单平实的语言,口语化的语词,读起来很是顺畅。如果换作是别人来写,感染力一定会大打折扣。
另外,安顿的采访贯彻的是不做价值判断的原则。只是让采访者尽可能的说出自己的故事,而自己只是贡献上安静的耳朵,不带感情色彩地进行交流,很少发表自己对事件的评价,也就减轻了被采访者的心理压力。
所以整本书的叙述是较为客观的,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一个的故事,这些故事里的人或者好或者不好,都由读者评判。
我们看到的是那些有着复杂情感经历的男人和女人,我们知道他们的不道德,也同情他们的遭遇,不会一味的予以谴责。
4、女人的独立意识还有待提高
书中的女人虽然都是现代女性,经济独立,思想独立,人格也独立,可以潇洒的选择离婚,可以走马灯似的更换男伴,还可以淡定的选择不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再将幸福与男人紧紧联系起来,但是她们的独立还不彻底,意识中还是有着男权社会的阴影。
这主要体现在她们对自己处女身份的在乎。她们认为只要和男人有了性关系,不再是处女,价值就降低,没有男人会要她们。她们为不能保持自己的处女身份而对未来的老公心存愧疚。
为男人屡次流产的女导游遇人不淑,男人不负责任,生活也没有着落,对她很粗鲁,也明确表示过不会和她结婚,但是她却死死纠缠,逼婚逼的男人和他直接提了分手。因为她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处女,没有男人会要她,而且她还堕胎过,除了破罐子破摔没有别的选择。分手后,她找了外国男友,因为以她的生活经历,她认为外国男人不会在意女人是否是处女。
出身农村刚上班就被上司欺负的女孩,她为自己不再是处女而愧疚和痛苦了很长的时间。她以为没有男人会娶不是处女的女人,所以她做好了孤苦一生的准备。即使遇到心爱的男人,也适可而止保持距离,甚至怕对不起男人而拒绝了他的求婚。婚前她经过十分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决定去买能修复处女膜的药,希望能欺骗丈夫,以此减轻她内心的愧疚。
还有那个婚姻不幸福的女教师,年轻的时候为了留在北京,嫁给了一个工人,两人文化水平差异很大,没有共同语言,沟通交流都是问题,加上丈夫不体贴,经常从身体上和精神上虐待她,她的生活十分痛苦。她有过离婚的想法,可是考虑到现实,她还是退缩了。她认为自己已经不年轻,又不能给男人再生育孩子,她基本上没人要了,即使有人要,她的孩子也不会受到很好的对待,于是她便打消了离婚的想法,为了孩子委屈求全,承受痛苦。
在90年代,大学生还算是社会精英,那些女孩们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观念应比前人有进步,却还是有这种封建思想的残余,把自身的价值与是否是处女联系起来。这不得不说是种遗憾。
等到女性真正的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不关乎是否是处女,幸福也与男人没有必然联系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思想独立。但在这之前,女性思想的独立,仍需耗费时日。
5、故事书而已,深度尚欠缺
这本书的故事虽然很吸引人,但是也只能当做故事书来看,看完这些故事能反观自身,有所思考是最好不过的了。不过我们不能苛求每个读者都有这种反思的能力,所以书虽然内容丰富,涉及到感情生活的很多方面,但是它没有做更加深入的挖掘,缺乏更加有价值的观点,就好像群龙无首一样,没有明确的主题,还停留在讲故事的阶段,所以它的深度还是有欠缺。
安顿说过,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记录一个独特人群的独特经历,让那些无助的、善良的人没有能力改变过去的时候,可以通过和她交流的方式来暂时缓解内心的苦闷,更有勇气面对未来。
面对安顿,她的受访者都表现出了罕见的坦诚,将他们的情感经历和盘托出,所以故事的真实才是这本书吸引人的地方。书中提供的若干情感样本,让我们看到了那些被爱所困的男男女女,看到了情感走向的多种可能,看到了情感中的有益警示。
我们都有着同样的被爱的渴求,但是追寻爱的旅程何其辛苦,我们总是容易被爱所困,会遇到弯路,犯个错误,受点伤害。我们都希望在受了伤害之后,不用承受别人因为不理解而投射来的异样的目光,期盼着能找个温暖的人听我们讲讲这个艰难的旅程。倾诉之后,我们慢慢恢复曾经的勇气,勇敢的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