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着宝宝去社区医院打疫苗。医院离家不到半小时车程,因魔都延绵大半个月的阴雨天,稍微延长到四十五分钟。一路上,婆婆和老公讨论着交通安全和商品房开发停滞,我抱着被怕冷的婆婆包成一大包的宝宝坐在后座,给他读车窗外飞驰而过的店招。
都说三个月是宝宝最好玩最可爱的时候,我家这个小朋友怕不是已经要准备学说话了(笑)。
言归正传。社区医院的儿童疾病预防中心,是医院辖区内所有初中前儿童接种各项疫苗最方便的地方。进门后左手边刷卡领号,后转右手边登记(疫苗或体检)好信息资料后到斜对面等待电子屏叫号。
带着宝宝来的家长们,有的爸爸妈妈一起来,有的妈妈婆婆一起来。今天气温只有4度,所有的宝宝都被穿成了圆滚滚胖乎乎的大布娃娃,配上大大的黑眼睛一双双好奇地到处看,特别可爱。再看家长们,爸爸妈妈负责排队登记等号,一个个拿着手机刷刷,时不时回头看看坐在等候椅上的宝宝;奶奶外婆负责陪宝宝等着打针,大部分抱着宝宝静静坐着,小部分宝宝已经会跑会跳的,奶奶婆婆就不停跟在后面;宝宝们呢,负责睡觉、探险、爬来爬去和打针后大哭一下。
从到医院拿号登记到打好疫苗出来等老公开车,大概过了一个多小时。在排队等待的间隙,我也站在一个新手妈妈的角度围观了一下周围的家庭,目睹了两大典型中国式育儿法的实践现场。
淡定旁观放养型
排在我前面的是一家爸爸妈妈领着两岁左右的女儿,登记好从隔间出来,小朋友立刻跑去大厅中间的等候椅上(很宽大的S型皮椅,基本能同时满足五个小朋友在上面摸爬滚打),一边蹦跳一边尝试跟身边的小朋友一起玩耍。
爸爸妈妈有条不紊地整理文件夹,拿好排号单和疫苗本后,看也没看女儿的方向,径直走去打疫苗的一排隔间外排队了,直到电子屏叫号,妈妈才回头远远喊了女儿的名字。小朋友听到妈妈呼唤,兴冲冲地就快步跑了过来。爸爸全程拿着包包行李盯着电子屏,跟妈妈聊着之后还有多少针。
来过几次后,大部分宝宝都能多少记得医院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我想对于这个小朋友来说,医院是个能见到很多跟她一样小的小朋友、一起爬来爬去的游乐场吧,除了玩一会后胳膊或者屁股会痛一下下。
不乖就打暴躁型
正要进隔间登记,一个个头不高、皮肤白皙、梳长马尾说川普(嗯没错,四川普通话)的年轻妈妈拎着差不多刚会跑两步的宝宝快步从我身前走过,嗯,就像拎着一只鸡一只鸭一只布娃娃那样拎着她的宝宝,连腰也不肯弯一下。
小朋友戴着虎头帽,大大的眼睛长睫毛非常漂亮。他似乎很兴奋,尽管妈妈使劲儿只提着他的小手腕快步走,他仍然笑着到处看,小腿蹬蹬想到处走走。
由于跟不上妈妈飞快的脚步,小朋友被拖着往前蹭了一段路,自己又很兴奋想挣脱妈妈,整个身体斜斜地很快就要躺下去。他的妈妈立刻大声呵斥了起来,拎着他手腕的手更用力地往上提,想要把他拽起来。小朋友当然不肯,继续笑着看着他的妈妈。
终于连拖带拽走到等候椅边上,这位妈妈两只手除了排号单没有拿别的东西,却仍然单手捏住小朋友的胳膊试图将他提到座位上。小朋友扭啊扭,不愿意坐。妈妈黑着脸,挥起手掌打在了他的后背上,隔着羽绒服,砰砰两声很大声。
看到这里,我感到自己的肩关节一阵疼痛。那么小的孩子这样生拖硬拽,还好是冬天穿的厚,不然是不是会脱臼……而且,她到底在着急什么、烦躁什么呢?她的宝宝看起来挺期待来到这个新鲜的地方,她有那么多次机会可以为宝宝介绍和解释这里以及接下来要打疫苗体检的事。
在宝宝“反抗”了三次不愿意坐下后,这位妈妈大声地用方言开始训斥他。虽然我感觉宝宝还没法听懂妈妈到底在抱怨他什么。
尊重宝宝是个独立的人的同时,我们自己将会从宝宝身上获得更多。
美国著名育儿专家、被称为婴语者的特蕾西·霍格在《婴语的秘密》一开篇就强调,一切育儿方法和程序有效的前提是家里的成年人将宝宝也平等地视为独立的人类个体。婴儿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只有依靠不同的哭声。在尊重并努力理解宝宝的父母看来,宝宝的哭声千变万化,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意义;而在将育儿视为人生任务的父母看来,大概每一次宝宝的哭喊都与上刑无差吧。
小孩子也喜欢跟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其他小孩子一起玩。但和成年人不同的是,他们还没有发展出我们所谓的圈子意识,因此无论彼此是否认识,都可以一起开心地玩。在宝宝眼中,玩是中心,是认识世界的最主要渠道。比起强制让他们在公共场合时刻呆在我们身边,上面第一种父母的心态我更为赞同。
从宝宝诞生的一刻起,我们的生活多少都会为他而改变运行轨道和速度。但是我想,在育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和他一同成长。他慢慢长大,我们慢慢找回童趣;他一天天变化,我们一天天为了给他更好而努力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这一点,其实无论国籍,无论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