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王蔷教授关于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虽然是针对高中英语的,但是理论是和小学英语有相通的。
课程从理念到实施,会经过一系列的转化。首先课程是从国家制定的政策开始,政策制定好形成政策文件,就进入到把政策转化为课程文件的阶段,即课程标准的研制,经过研制的过程,之后就是课程标准颁布的阶段。
这个就是让我想起了古德莱德对于课程的一个分类,分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实行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理想的课程是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应该开设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是被官方采纳的课程计划和教材。
领悟的课程是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
实行的课程是课堂里实际开展的课程。
经验的课程是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学生作为终端用户,教师则直接和终端用户对接,在这个过程中,课程会有一个转化,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从政策到落实,从文件到行动。
作为终端用户,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效果是检验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也就是说,当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后,要落在课堂中,最终检验的是学生经过几年的课程学习,是否达到建构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的目标。与终端用户无缝对接的教师和教师对课标理念、教学材料、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的把握和实践是决定学生体验什么样课程最重要的环节和要素。
也就是说,不论课标写得多好,教材编得再好,都无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只有通过教师这个转化剂或中介,课程理念和教学内容才能成为学生成长的营养和能量。因此,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是确保课程成功实施的关键。
评”并不只是指期末考试、毕业考试,而是关于教学的评价。考试只是对于学生最终学习结果的评价,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是不足的。如果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没有给予及时的解决,最后等测评或考试的时候,才发现学生“没有学会”,就来不及补救了。因此,“评”应该发生在日常教学中。
这里的“评”是对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方方面面的检验,主要目的是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教学评一体化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教授提到的课程意识和教学意识对我印象是最深的。
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
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有联系,但不同。
在教学目标上。
教学意识关注的是去实现我的教学目标,我实现了这个教学目标,我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
课程意识首先关注的是前提性问题:我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合理吗?
如果教学目标本身不合理,即使实现了教学目标也不能称作有效教学,而可能是低效或无效教学,有时甚至是负效教学,是有害的教学!不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实基础随意地拔高教学的做法,就是缺少课程意识的表现。
在教学过程上。
课程意识除了关注教学目标的合理性之外,还关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否有教育意义。
如果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反教育的,即使实现了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也是低效教学或无效教学,甚至可能是负效教学。教学意识则不关注过程,直面结果。
在教学结果上。
教学意识往往关心直接的教学结果,特别是考试成绩。课程意识也关注考试成绩,但有底线,即考试成绩的获得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健全发展为代价。
纯粹应试,压制性的考试,是反教育的,不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意识更多地关注教学的技术问题,而课程意识则更多地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人本身,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
没有教学意识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但课程意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质量和水平。
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要求教师要具备课程意识。
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第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就是课程目标是不是符合立德树人,符合育人的思想,是不是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
在课程教学中,除了关注目标是否合理之外,还要关注过程,也就是说过程是否具有教育意义,是否对学生的未来、终身学习有帮助?如果没有,其教育性就大打折扣。
关于教学评一体化,我只是在理论上有了理解,如何贯彻到课堂上,需要自己再不断的观摩案例,并进行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