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携书如历三千世,无书唯度一平生”,既然可以“多活”几世,为何要将自己仅拘束在这有限的一生中呢。
01
随着现如今学生课业的繁重、各种娱乐的多样化,读书之于很多青少年来说,越来越不是唯一的选择。
他们在完成了诸多的作业、课业后,很少有人会再有意向去阅读几本精彩的书籍,反而有更多的孩子,宁愿选择去玩几把王者荣耀之类手游、网游,去看几集无脑却有帅欧巴的韩剧、网剧。
这不得不说是文化发展多样性后所带来的另一面影响。书籍之于人类的影响一直非常深远,但在现如今的时代却有了新发展下的危机。
当然,人群永远是有正负两面之分的。有的人会玩游戏沉迷不已,自然便也会有人阅览群书深深入迷,每个时代皆是如此,只是现在快速的发展和选择多样性令这种对比与落差,更突兀的表现了出来。
除了青少年,越来越多的成年人也进入了碎片化的阅读模式;或是在告别了校园后,基本与书“绝缘”。
这些表现令读书的很多作用都不复存在,却越来越局限于只成为上学应试期间的工具。它本可以赋予人类的灵性、眼界、深度、经验与能力,都因此大打折扣,甚至在有些人那里早已荡然无存。
这不可不说是一种悲哀。
曾有一句话说:“携书如历三千世,无书唯度一平生。” 我很深以为然。
一本好书能令一个人虽身处此地,却能上寻宇宙洪荒,下至诸多红尘;能历经万事,通达古今;能,涨见识,知世事,懂知识。这都是仅此一次的人生所不能全部经历、全部填充的。
02
有的人远观便为其气质所打动,近聊又会为其谈吐所折服。
自古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便是这饱读诗书、学有所成之人,自然横溢、高雅光彩的才华。
这书香与才华,绝非一日两日即可形成,也非仅读一本两本就可累积。
它更多的是常年受书本熏陶后,改变而出的看世、处世;是模仿不来、偷窃不去的一种,从自身骨子里一点点一缕缕渗透出来的气质与见识。
张维屏说: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
这通的事理,正是借由阅历诸多前人故事、世间百态、知识道理后,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它令人告别愚蠢与盲目,告别井底之蛙的眼界,告别山野之民的狭隘,却又不失对自然的热爱、对万千世界的热爱、对红尘的兴趣、对人生抱负的追求。
这些都是仅将其当做工具来用的人,所不能获得的。
03
当然,穷酸书生式的自视甚高、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的有限阅历与迂腐,也是完全不值得提倡的。
它往往出现于我们刚刚开始阅读的阶段。
此时的我们知道读书的好处,又过高的架空了读书的内涵;装腔作势,多过了腹有诗书,于是,摇身一变成了读书之人标准的反面例子却也还不自知。
邯郸学步却自傲金玉其外的后果,就是像“国王的新装”一样,没有孔雀开屏的美丽,空余孔雀屁股的荒唐。
读书应该更多的是一种享受,一种自我的熏陶,而不是为了成为某时某刻的资谈,或者人前卖弄的武器。
它是一种人类智慧累积的道具,翻开书籍,应是打开了人类智慧的仓库,而不应是空在门口转悠,就以为自己满载而归。
这都是令人贻笑大方的不智之举。
04
我热爱读书,是因为它令我放松、令我愉悦而享受、令我透过它看到世界的神奇与瑰丽、令我震撼于人类一点点累积出来的,从古至今对这世界的智慧与敬畏。
它就像一扇门扉,令我透过它窥视到了在我生活之外的精彩与广博,令我在阅读的越来越多后,对这个世界与世界上一切的造物,都越发的尊重与珍惜。
它不该成为任何人为虚荣目的而存在的装饰,不该成为将人化为高低上下的道具;
它仅是书,仅是承载智慧令人博识的载体,仅此而已。
在战乱的国家,仅有一本书却反复阅读倍加珍惜的孩子是值得人尊敬的;
在知识的殿堂,有着大把的机会阅读大量的书籍终成大儒的教授也是值得人尊敬的。
读书不分贵贱,正如知识于每个人的平等。
确有一些不良内容承载于书中,但这正如瑕疵之人混迹于社会一般,不能因为良莠不齐的可能,而否认书本身的价值。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求知识者见知识。我们何必非要跨过诸多宝藏,非要盯着宝藏上偶有的灰尘与瑕疵不可?
05
终归,读书是自己的事。
书不是全部,但却能令人有求既有所得 ——
它可令欲开阔眼界者,得眼界;欲历世事沧桑者,得红尘;欲增长知识,欲多些技能者,可得良师;欲修炼心智、欲获内心成长者,可得良言;而欲只寻热闹放松者,也可寻得快乐。
痛快淋漓、颇有所得,这便是读书的乐趣。
还是那句话“携书如历三千世,无书唯度一平生”,既然可以“多活”几世,为何要将自己仅拘束在这有限的一生中呢。
今日,我将自己对于书的理解分享一二,受之篇幅有限,虽感慨万千诉诸笔端也只余有限数笔。
但,愿你也终能从书中寻找到乐趣,于生活里多一位良伴。
读书,终究是一件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