鼹鼠与河鼠
01
“河岸的天气渐渐变了,空气中弥漫着一丝前所未有的不详气息。”这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开篇第一句,这样的描述仿佛将读者拉进了一个黑暗的房间,至少是一个笼罩着不安气息的独立空间,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作者一起来了一场说做就走的心理旅程。
02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因为现在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一样而已。比如在这本书中,有心理问题的仅仅是蛤蟆先生吗?当然不,你看鼹鼠与河鼠之间的相处就明白了:
“天气这么闷,鼹鼠决定出门走走。老实说,他和河鼠的生活不说令人厌烦,至少也让他焦躁。可就连这种想法也会使他感到内疚。难道不是河鼠和他交朋友,帮助他从了无生趣的老宅子里走出来,介绍他认识了一群欢乐的小伙伴?他们是多好的朋友,又一起经历过怎样的奇遇啊!”
在上面的一段话中,我们可以提取出这样几个信息:第一,鼹鼠与河鼠是好朋友,一起经历过很多奇遇;第二,河鼠曾经帮助过鼹鼠,带领鼹鼠从“了无生趣”走进欢乐的生活;第三,目前鼹鼠与河鼠的相处出现了问题,至少鼹鼠觉得在这段关系中他开始焦躁、厌烦;第四,鼹鼠对于自己产生了这样的情绪感到内疚。
03
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鼹鼠也明白“这一切和他自己有关”。鼹鼠觉得,在与河鼠相处的工程中,他无法做自己,总是活在河鼠的影子里。
因为,河鼠的的确确很能干——论划船,河鼠划得更好;论打绳结,河鼠会更多的花样;要是迷路了,河鼠总能找到路;河鼠还喜欢读诗,懂得押韵……
鼹鼠与河鼠的相处中,河鼠确确实实在照顾鼹鼠,甚至还曾经救过落水的鼹鼠。但是,“即便拥有了河鼠这般的友谊和善意,鼹鼠还是不满意。他宁愿河鼠不要总是这么能干,能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哪怕做错了也没关系。”
看到这里,我终于明白鼹鼠与河鼠之间问题的核心在哪里了——河鼠越是优秀,鼹鼠的自尊心越是容易受到伤害。鼹鼠需要的,是能够自己大胆尝试的机会,哪怕是做错了也没有关系。
04
如此想来,鼹鼠与河鼠是不是像极了生活中的很多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呢?父母包办代替得越多,孩子越容易厌烦、焦躁。很多时候,父母只知道“为你好”,而忽略了孩子是需要长大的。在行动中积累经验,在错误中感受真理。作为父母、老师,最应该做的其实是鼓励孩子、学生进行各种大胆的尝试,将选择的权利、掌控大局的机会留给他们。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对于鼹鼠与河鼠的描写,值得我们深思,或许这就是一把打开孩子、学生心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