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20岁后的自己 因为这世界上最了解你的人只有你自己而已啊!过来人的经验,包括学长学姐老师等等,他们不一定是正确的;而就算他们说的是正确的也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在面对选择时,一定得学会独立思考和敢于质疑。 ——题记 到了20岁这个关口,我大多数情况下仍会跌跌撞撞摸不着头脑。像个愣二头青那样,说是“情绪化”却也不是,道之总结一番,觉是对于周遭的人和事儿,没有过多地反思过。说白了,就是过于“自我”。自我的人做事情我行我素,可以说是自身的一种特质吧,这种特质有时候又会转化为自身的缺点。 一、他人的意见未必就得全盘吸收 这个问题在我身上就太为严重了,我打小就是一个“知某数,习礼节”的好孩子。小时候去到亲戚朋友家不怎么爱说话,就连坐姿、坐相都是有板有眼的,也难怪乎他们对我的印象早已是“文静”。 刘同曾说:“你认识一个人的时候,听到别人说这人怎样怎样。自然就会认为这人怎样怎样,时间一长,你成了别人,你在哪里?!” 我觉得大多数情况下我都是这样,明明与这个人相处得蛮不错的,甚至有时候都可以互道兄弟姐妹。但旁人的一句话还是会影响我的判断力,我有时候就在想:是不是从小“教条式主义”的原生态家庭成长环境,让我相信老师的话就是至高无上;以至于哪怕听说过“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这样的说词,还是固守着老师的话就是对的。明明是想让自己少走些许弯路去向前辈请教指点一二,当然他们也很乐意,却未曾发现自己一直把他们的话当成是金科玉律。 这看似对,仔细想想,却也不太对。看了会儿书,又孩子气地觉得之前的判断力出了问题,前辈们说的固然没有错,但是他们不是你,没有经历过和你相同的处境;或许他们阅历丰富,听过也见过些,同样可以为你指点一二。但我近来想想,每天身边发生那么多的事儿,可能我也只记住那些对我而言重要的事儿。每次我把事情说给对方听的时候,都是对于事件的高度概括,有些还是“简写版”;对方能领会七八分程度都已然不错,那么他对于这个事件的判断或许还没有我的准确?! 二、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高中时期就习惯于一个人,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个人行走,一个人吃饭,仿佛就喜欢独处罢了。很想在这个奔二的关隘上写点东西给未来的自己看看,一方面又得担心流量听众的问题,怕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就从此石沉大海没有人看。可事实是这样吗?我想未必,这个公众号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岁月留下来的痕迹,或多或少都惨杂着我对生活的感悟,走过一段路,回头看看,发现自己始终还是在成长着的。哪怕自己的文章没有像别人那样有很多他人的素材可以借鉴,但活在本真中的我,这样一个真性情的我,用我笔写我心写着自己的故事,如果有一天你被我的文字打动,可以在下方留个言吗?我会认为这是对我的尊重亦是对我故事的认同。而如果没有,也不强求。 可能以后随着年岁的增长,这样的孤独感只怕是会越来越少,你得忙于各种应酬,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还得抚恤家庭赡养老人,你会逐渐发现你的生活就是被这些琐事给替代了。所以,孤独是人生中的沉淀,恰好是人生中的升值期,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这话真的说得一点也没错,二十来岁的大好年纪,不去奋斗,请问你的青春是被狗吃了吗?!也正是这个年纪,我们有着娇嫩的皮肤,青春的活力,唯独缺乏了物质上的东西,一腔热血实干下越渐明白“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唯有努力,方能让强者恒强。当然,这需要的,不仅仅只是说说而已。 三、后来的我们,还在吗? 那天发消息给“Z”,突然间就被他给秒回,到真让我有些猝不及防。不由得想到了一些,以前总觉得他千万般好,从我14岁认识他到今年的20岁,整整6个年头,这其间没说过太多的话,却已经让我“魂牵梦绕”。因为19岁那年的再次相遇,让我分心到“魂不守舍”,最后本该可以通过努力去到更好的学校,奈何还是把我留在了家乡上学。 后来的我们没有后来,为他写的东西在荔枝上录的节目,早已被时间冲淡了。就像他说的,都过去那么久了,又何必念念不忘?!去年青年作家卢思浩来昆明开签售会,我幸运地作为提问嘉宾跟他分享我的故事,说了一些之后,卢大的一句“这不是渣男吗?”顿时化解了我长期以来的心结。 若是渣男,自是没有后来······ 朋友,你若问我后来的我们还在吗?我倒真的回答不出个所以然来了。毕竟婆娑境里,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会辜负每一个有心的人。祝你好我好! 现在的我处于这么尴尬的年龄上,对于自己想要的都还没有一一实现,怎么能期望他人过早的爱呢?我只能慢慢一步步往上爬,一点点羽化成蝶,这一点,一步也不能退让。 走过花季雨季,路过泥泞,路过悲伤。零零散散就写了这么点东西,也没啥必要把自己的话藏着掖着了。说实话,谈起未来,我那股子自信满满的劲儿也会荡然无存,有太多的不确定,迷茫中不失带有点失意。不知道毕业那天的我来看这篇文章又是怎样的心境?! 这篇写给20岁以后的自己,青春的迷茫与不确定性造就了它的美好,让你日后回忆起来都会觉得它很甜。《偷影子的人》里面有句经典的台词“其实最棒的回忆就在当下,在眼前,而且这会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于是,我告诉自己,好好珍惜身边的的人,不要等到缘分逝去才去追忆,去后悔····末了,送给你们一段书摘: 青少年时期,我们总梦想着离开父母的一天,而改天,却换成父母离开我们了。于是我们就只能梦想着,能否有一时片刻,重新变回寄居父母屋檐下的孩子,能抱抱他们,不害羞地告诉他们,我们爱他们,为了让自己安心而紧紧依偎在他们身边。 神甫在妈妈的墓前主持弥撒。我听着他讲道,他说人们从来不会失去双亲,即使过世之后,他们还是与你们同在。那些对你们怀有感情,并且把全部的爱都奉献给你们,好让你们替他们活下去,会永远活在你们的心中,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