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中年,某次参加了一个音乐治疗的体验活动,感受到团体里那位极美的带领人叮叮咚咚的一段吉它引导之后,突然有一股力量涌现在心头,推动着我网购了一把多年未碰过的吉它。
每个人的一生里都会发生很多事,有些是我们宁愿忘记的,而有些则是我们乐于记住的。看来,学习弹奏吉它应该属于后者。其实那些宁愿忘记的事也一样会留下印记,也许更深、更委婉、更隐晦。
二十年前学过的技能,吉它到手发现早已忘的七七八八,唯有一首曲子,却惊喜的发现还留在了指尖。每每觉得,就是潜意识中留在指尖的这部分感受,让自己有动力时隔这么久,再次碰触吉它——虽然到现在意识也说不清,它是什么。
过去的这一个多月,我就象着了魔一般,一半凭着记忆,一半凭着从网上找到的教学视频,每天都会不知不觉的花费很长的时间(每天都会肿起来的指尖作证),找回、重温这首曲子。这个过程里的一些体验非常有趣,因此想把它们记录下来——虽然直到现在内心也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为什么磕磕绊绊的弹着这首曲子,心情会莫名的沉寂下来,就象进入了某种冥想——期间仍有意识的,便接下来的这个过程。
最初,是一个重新找回旋律和演奏技巧的过程。隔了这么多年,凭借着留在记忆深处的那些许的动作印痕,一点点让手指重新灵活起来,其实也有点象重新再学一次。所以就有了小孩子蹒跚学步的感觉——这个过程中,孩子感受着自己的身体,感受着步移景异的世界,感受着由此带来的内心的变化,适应着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感觉——这是我的手指弹出的旋律,不同的手指的动作的组合会带来一个声响,这是“我”的旋律,它是“我”的一部分。
之后,随着整个旋律慢慢的重新被找回,我开始尝试跟随着音乐播放器里名家的范本,去弹出“别人”的旋律。我发现,这很难,因而内心会涌现出很多判断和由此而生的情绪。就象一个孩子学过了很多的东西,现在他要把这些东西当作自己的一部分,融入社会,他会寻找一个榜样,然后沮丧的发现——我和榜样离的如此之远。他会不停的评判自己,然后怀念内心深处那个“自我”的旋律,“自我”的天地。但是这个社会并不会接纳那个有个性,却稚嫩的“我”,我必须学着融入这个社会。
所以我开始一遍遍的听原曲的演奏,一遍遍的重复练习,一遍遍的遭受着内心的沮丧、不甘、愤怒的煎熬。直到某一个时刻,在耳边原曲的弹奏里,我听到了自己内心的节奏,这时的乐曲不再是从耳朵进入我的头脑,而是敲动了我的心弦,仿佛与我心脏的跳动融为一体。这时再次自己去弹奏,我感觉,我听到的已经不是自己那千疮百孔的技巧所演绎出的单调旋律,在一个音节和另一个音节之间,被我的心所认同了的,作曲者想表达的那些情感,现在也是“我”的情感,被融入了进来。我不再为我和原曲弹奏之间技巧上的差距而沮丧,因为我感受到了,我们的情感是共通的。这份情感的力量,而不是僵化的“目标”,将会驱使着我日后不断的练习,被自己评判所带来的煎熬减轻了。
这,也许就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感受到人性的共通,感动于此,心甘情愿放弃内心那个“全能的”、“完美的”小我——因为他知道,通过情感的认同融入这个社会,他一样可以是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