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远山 |插图:来自网络
那些年,一到正月十五下晌,吃了炸元宵之后,我就热切地盼望着天黑。天黑了,才能跟着哥哥去洒灯,然后到井沿儿滚冰。
洒灯的准备工作很简单:在桶里装上晒干了的锯末子,倒上煤油,用木棍儿搅拌均匀了;用一大块儿棉絮裹住木棍儿沾了油的一头,再用细铁丝拧紧了,蘸了煤油,当做火把。
准备妥当了之后,天也擦黑了,母亲点亮院子里的大红灯笼,哥哥提着一个小灯笼去给父亲上坟——送灯。
村儿里有人放鞭炮了,小挂鞭像爆豆,噼里啪啦,热闹一会儿;钻天猴,窜起高来,带着哨音儿,在半空中炸开,咔嚓叮咣。这鞭炮好像是集合号,孩子们跑出来了,手电筒、纸糊灯笼、点了蜡烛的大个儿罐头瓶子摇来晃去,惹来一阵阵狗叫。
有准备的人家开始洒灯了,“哧啦”一声划着火柴,“噗”地点着了火把,从院里开始,每隔两三米洒下一堆儿柴油拌的锯末子,再用火把点着了,出了院门,都朝村儿中央的井沿儿聚拢。
在清冷的夜空下,这一盏盏跳动着的灯火蜿蜒着,龙一样地游走,叽叽喳喳的孩子跟在后面,有的抢着来点“灯”,有的对了“灯”火放炮仗,还有淘气包子,把二踢脚掰折了,在“灯”上放呲花.....扑鼻子的烟火味儿,让人莫名的兴奋。
到了井沿儿,不管桶里的锯末子还剩多少,都一股脑儿地倒出来,扎堆儿点着了。熊熊燃烧着的火光照亮了半空,和着哈气,人们一脸的庄重和虔诚。
早有人把井台的冰刨下来了,一摞一摞儿地堆在墙根。趁着灯火正旺,大人和孩子瞅准了空档儿,就地倒下,开始滚冰。有人一边滚,一边叨咕着,“轱辘轱辘冰,腰不酸来腿不疼,身子轻松去百病”。
洒灯时,热热闹闹的;滚冰时,大人和孩子都不再嘻嘻哈哈,哪怕是不小心磕着碰着了,也都一笑而过。滚冰了之后,洒灯的,拣两块冰放在桶里拎着回家,孩子们也都抱上一块冰往回走。回家的路上,大家都不吱声,也不回头。到家了,把冰块放在鸡窝上,进屋之前,还要掸一掸袖子,抻一抻衣襟,正一正帽子或是围巾。
这些仪式都是一辈又一辈传下来的,取了黑越越的夜色做了背景,就显得神秘兮兮的。
我也曾问过母亲,洒灯干啥?为啥要滚冰?母亲说,正月十五的灯火最吉庆,撒灯是为了祈祷神明保佑,保佑天增岁月人增寿。至于滚冰嘛,母亲说元宵节这天滚冰,能滚走疾病和晦气,还能滚来健康和财运。
听她这么一说,我乐了:这人去井沿儿滚冰,还要把抱回来的冰块镇在鸡窝上,让大红冠子和芦花鸡们滚冰,真有两把刷子!
长大后,我才知道,关于滚冰的来历,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很久以前,松花江江神独角龙的小女儿和一位年轻的渔夫产生了爱情,并偷偷地结成了夫妻,过上了幸福生活。独角龙发现之后,勃然大怒。大年初一,他豁开江面的坚冰,把小女儿抓回了龙宫。为解心头之恨,他还想用瘟疫惩罚渔夫和村民。得知这个消息,小龙女心急如焚,急忙托梦给心上人,嘱咐渔夫正月十五的晚上到冰面上去打滚,左打九个滚,再右打九个滚,这样就可以躲过瘟疫。
渔夫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村儿里人。于是元宵节晚上,全村老小都到冰面上去打滚,果真躲过灾祸。村民怕独角龙再报复,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都到冰面上去打滚,逐渐形成一种民俗延续下来。
近年来,这一民间节日习俗又演变成为黑龙江特有的滚冰节。
滚冰与“滚病”谐音,人们都期望着,在冰雪上打几个滚儿,能滚掉琐碎和晦气,滚来财富和好运。因此,从乡村到县城,从富拉尔基地区到哈尔滨市,每逢元宵节,人们都去江河滚冰。
前年,我回老家过元宵节,村儿里人已经不再洒灯了。家家都挂起了大红灯笼,在雪夜里,摇曳生辉,顾盼多情。
年轻人组团去县城过滚冰节,听他们说,“走鸿运、拾万财、去百病"等传统项目火爆热烈,冰上拔河、趣味滚雪、的士高大秧歌、千人滚冰等活动嗨翻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