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汉末年全国分裂、战乱纷起,到大隋杨坚统一全国,在这段近四百年中国历史中,淮河成了南北政权对峙争夺的一条重要边界线,这里的战略位置尤为重要。
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是中国历史上曹魏、蜀汉和孙吴三国鼎立时期,当时洪泽湖地区属于曹魏政权广陵郡管辖。广陵郡是魏政权与东吴政权接壤的一个郡。
汉末名臣陈登任广陵太守多年,陈登虽为文臣,但亦是儒将,他整顿军务,使广陵守军成为一支强军,在面对东吴攻打时屡次以少胜多。在农田水利上,陈登在广陵郡兴修沟渠,并在洪泽湖东岸筑高家堰三十里,防备富陵湖等湖泊水东溢,使洪泽湖地区秔稻丰积,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公元263年蜀汉为曹魏所灭,公元266年司马炎取代曹魏,称晋武帝,国号晋,建都今河南洛阳,史称西晋。
公元280年孙吴政权被西晋所灭,晋朝完成全国短暂统一。
晋武帝死后不久,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导致北方少数民族“五胡乱华”,全国又陷入了分裂混战的局面。
西晋时期,统治疆域东、南至海,西至葱岭,南至越南,北至大漠,东至辽东。
公元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于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
公元420年,刘裕取代晋,改国号宋,中华大地进入南北朝时期。南朝先后经历宋、齐(南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更替,北朝主要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更替。
晋时,洪泽地区隶属多变,境内先后分属淮阴、东阳、盱眙、山阳等县。
东晋永和八年(352年),东晋王朝为了防备北方战乱,派大将荀羡以北中郎将徐州刺史镇守淮阴。淮阴旧镇“地形都要,水陆交通,易以观衅,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却“无地屯兵”,因而荀羡在秦汉甘罗城之南一里许,营造新的城池,并将淮阴县治迁至此处。自此,淮阴故城便成为东晋南北朝时期的淮上要塞。
南北朝时,洪泽地区在南、北朝政权管辖边界地区,属淮阴郡管辖,南、北政权对这里争夺激烈。
泰始三年(467年),南朝刘宋政权在淮阴侨置兖州镇,后改称北兖州。
南朝齐永明七年(489年)复立东平郡于淮阴,管辖寿张、淮安二县。
北朝萧梁将淮阴故城改为淮州,州治附廓改称怀恩县。太清三年(549年),淮阴恢复旧称北兖州,在这之后东魏政权踞有淮阴,仍称淮州东平郡怀恩县。
东魏时一度恢复东汉初裁撤掉的富陵县,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富陵县被废去。
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割取直渎、破釜(破釜塘即洪泽湖一部)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设置了淮安县,洪泽境东部开始属淮安县管辖。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洪泽湖地区开始设立泗州,因为靠近淮河左岸支流泗水而得名,州治设在宿预县(今宿迁市东南),现在洪泽湖水域下部分地区纳入了泗州管辖的版图。
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杨坚接受北周静帝禅让,随后称帝,改国号为大隋。公元589年,大隋灭掉了南朝的陈国,全国再次统一。洪泽湖地区随着隋唐的大治兴起了泗州城、洪泽镇,呈现出盛极一时的繁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