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鉴赏: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五月,杜甫告别成都草堂,顺长江向东而行,行至渝州、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时所写。但是,诗中描绘的“星垂平野阔”的景象好像与忠州一带的峡谷地貌不符,因而,有人又提出了第二种看法,即这首诗是大历三年(768)春,杜甫离开夔州,经三峡朝江陵(今属湖北)前行时所作。这之前,杜甫已在夔州停留了两年,中间还受到夔州都督柏茂琳的照料。这年正月,已五十七岁高龄的杜甫在离开夔州后,进入江陵一带。诗人由一生的坎坷经历联想到朝廷的腐败,遂写下此诗,抒发了“官应老病休”的愤激之情。
诗人在前两联中寓情于景,描绘了自己在旅途中所看到的夜色。首联从近处着手,交代了时间、地点及环境。细草在微风中摇曳,孤舟静静地停泊在月色之中,高高的桅杆清晰可见。诗人通过小草、小舟、月色营造出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这是诗人内心孤寂、忧伤之情的外在表现。“危”,高;“樯”,桅杆。第二联换成另一个角度写远景。前半句写岸上,后半句写江中,在诗人的描述中,让人感到宇宙的苍茫无穷,构建起一种雄伟的境界。也因此,这两句成为历代传诵的名句“垂”、“涌”两字,把星月的精髓刻画得淋漓尽致。与之相比,小草、孤舟、诗人都变得极其渺小。这些大的景象,如平野、大江、星月,映衬出的却是诗人自己孤独无助的形象,从中可见诗人暮年漂泊之凄凉。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抒怀含蓄,在自我解嘲中发出慨叹。前半句自谦中兼有自豪之意;后半句则借助解嘲抒发愤慨。诗人一直胸怀大志,却被长期压制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而自己的声名竞因文章而来。虽然这时的杜甫已到晚年,既老且病,但这绝非他休官的主要原因。真正原因在于他受到了朝中权贵的排挤。这也是诗人心中郁郁寡欢、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尾联借景抒情,借此时的景象来形容诗人自己的境况,天地广阔,却只能像沙鸥一般四处飘零。到此,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深刻地传达出来,读之催人泪下,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