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在老家搭公交时,突然看到一个穿着母校校服的高中生,思绪就瞬间被拉回了从前。
说实话,高中发生过什么大多已忘。但是现在想想,还是有一些模糊的印象在我的脑海中。我记得我曾在林荫小道里抬头看见湛蓝的天空与浅淡的白云;我记得我大扫除时手里的扫把和旁边臭臭的红色垃圾桶;我记得夏日的午后教室里趴倒一片,窗外是明媚的阳光与聒噪的蝉鸣……
我希望我是一个会选择性失忆的人,把一些难过的记忆忘记。但是我不是。所以我还记得每天五六点被闹钟闹醒我烦躁的心情;所以我还记得我数学不及格时强忍的难受;所以我还记得我骑着单车在马路上大声唱《海阔天空》;所以我还记得高三一次次考试一次次失望内心的麻木与怅然……
但是现在一切都过去了不是吗?但是现在我已经早就离开高中生活了不是吗?
我现在只觉得,幸好我回想起来了,不管是温馨的还是酸楚的,幸好我回想起来了。不然再过段日子,我可能就真的要一点一点忘光了。
我们高中班主任说:“你们别觉得现在苦啊累啊的,到以后,你会觉得这是你人生中最充实的一段日子,也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日子。你们上了大学就会发现的。”
那是我其实心里是不屑的。什么嘛,被捆在学校里就是充实了?天天刷题考试就是幸福了?我天天睡眠不足哪里美好得起来嘛……
但是现在我笑不出来了。有些话,从比我年长的人口中说出来,是不得不信的。时代在变化,但是青春没有。不管外壳怎么变化,从古至今,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一样的。一样的叛逆,一样的中二,一样的期盼未来,或者一样的以为看透了社会看透了人生。我那时总觉得他是别人,不是年轻人,不能理解我们。但我忘记了,他的年纪也可以算是青年;但我忘记了,他也年轻过,他也曾在相似的课堂上为高考头疼,他也曾埋头苦读不分日夜。
“你们上了大学就会发现的。”
是的。我上了大学之后就发现了。
我发现高中是一群人的高中,大学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的大学。我曾以为住在一起就理应玩在一起,但是我发现我错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我曾以为加入我喜欢的学生组织我会很快乐,但是我发现我错了,里面的形式主义与成员之间疏离的关系让我很难开心;我曾以为我会努力奋进一心学习;但是我发现我错了,我渐渐开始在玩乐里沉沦,催眠自己……
我发现了。可是,我发现得太晚了。本来嘛,一个急于逃脱高中时老师的束缚、家长的束缚、成绩的束缚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的我,开始怀念起那被束缚着的充实感与温暖感了呢。
那时生活充满了简单的乐趣。上课时我撑着手肘听,在老师讲课的间隙无聊转笔,或者在草稿纸上画满奇奇怪怪的图形,或者在书上写一些励志的话语。下课时我趴在桌子上休息,或者直接枕在同桌的大腿上,看着她的下巴和她说话。学校不准带手机,我就带几本杂志津津有味地看,美其名曰:“找作文素材。”
大学,其实挺痛的。它就是个小社会。我接触到的人来自五湖四海,家境各异。有初中就在国外读过书的,也有大英死活才考那么点分的;有小学就开始接触到编程的,也有刚学C语言一点都听不懂的。那种压力感已经让我无力再肆无忌惮地幻想自己青春无敌了。渐渐地不能熬夜,渐渐地开始失眠,渐渐地发现自己不能再像从前那样过度使用自己的身体了。
青春,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和我脱掉的头发一样,走了。
席慕蓉在《青春》里写道: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的极为拙劣
含着泪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
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仓促到我还没好好体验肆无忌惮的感觉,就已经只剩下一点点还来得及抓住的回忆。我满心以为,自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现在只能自嘲:“人不轻狂枉少年”咯。
有一次我回母校参加一次招生宣传演讲,完了之后我撞见了几个大声读书的高一学弟。那时高一已经放假,教学楼已经锁了。他们就在一楼的楼梯口,在楼梯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读书。他们就像驱散黄昏和黑夜的黎明一样。恍然间我看到了当初的自己,那时学校强制要求在校午休,我就在走廊上默读名人名言和好词好段,直到只剩二十分钟午休时间再匆匆赶回教室趴在桌子上祈祷赶紧睡着。
好怀念当初不顾一切奋斗的日子啊。
现在人长大了,面对的诱惑多了,迷茫也多了。现在的大学生早就开始现实了,残酷的社会逼着我们现实。我们再也不能满心骄傲地说社会不能改变我,也不能任性地不干自己不想干的事了。有人四年都醉心科研,有人四年都在潜心学习,有人四年都在考各种证书,有人很早就开始实习了。没有一条固定的路,没有一条绝对正确的路,不同的路有不同的风景。有的路社会叫你选,有的路父母叫你选,有的路你自己想选。
然而,即使未来可惧,人还是要向前看。高中的青葱、青涩岁月既已远去;总是怀念也无意义。我以前可以这样奋斗,现在我依然可以;我以前可以拒绝诱惑,现在我依然可以;我以前可以屡败屡战,现在我依然可以。
想想现在自己倒也不算老,人生的画卷也算正在自己眼前徐徐展开,我还有机会,我还能努力。我手里拿着画笔,且看我能为我的人生绘出什么风景。不管什么迷茫什么无措,总有一点:我的未来是掌握在我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