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我出差在外,与一位上海交大博士搭档。受他影响,我定下了自我通识教育和提升认知的目标。
明晰目标后的满心欢喜至今仍记忆如新,就像一个爱财的商人找到了只赚不赔的买卖。
那时我想,把自己的精力、时间投资在自我通识教育和提升认知上,绝对不会出错,只有收获大小的区别,哪怕只是前进一小步也比原地不动强。
因此,在这四年里,虽然我并不是一年365天的状态在线,但始终沿着既定方向走,从未怀疑过、动摇过。四年后,我从朋友们的评价中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
2020年12月,我再次感受到了明晰目标后的满心欢喜。
这次的缘起仍与上海有关。在一趟上海会友之旅后,我发现自己像一只井底蛙,安于现状、沾沾自喜。两位好友的精气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仍在持续跃迁。
回到昆明后,我一直思考,应该拓展一个主业外的能力,投注时间和精力去打磨。
最开始考虑是跟目前工作有关联的统计分析,但是从内心来说,我不是很认可。我对统计分析并没有什么兴趣,而没兴趣的领域是无法坚持下去的,很大概率会半途而废。
期间,我对同事的举手之劳给了我灵感。同事通过我给的建议有效地缓和了紧张的夫妻关系。我突然发现,我有做心理咨询的潜质。
为了证明这是个可行、理性并非心血来潮的想法,我通过内外部视角认真地审视了一通。
从内部视角看,首先,我喜欢心理学,“认识我自己”始终是我人生的重要功课,我热衷于探究自己的潜意识,解码自己的行为模式。
其次,我的性格比较具有亲和力,为人真诚,愿意与他人分享、交流,也很容易获得他人信任,比较适合从事与人沟通交流的工作。
从外部视角看,首先,心理咨询是一项渡人渡己的事业,幸福感会比较高。
其次,心理咨询不受年龄限制,年龄越大往往认知越深刻,对心理咨询也越有益,是一项可以活到老、学到老且做到老的事业。
最后,心理咨询的社会需求会越来越大,具有比较大的社会价值,并且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供给相对不足,是个需求大但竞争偏小的专业领域。
当我把这些想法与娅娅分享时,没想到她不但认可,还想加入一起做。我求之不得,两个人组团学习不仅能相互督促,还能及时纠偏。
在寻找目标时,我问了自己三个问题:目标是什么?为什么是它?要如何达成?
目前看来,第一、二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接下来是设计具体达成途径。未来四年的时间里希望我和娅娅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