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深得孔子的真传,见个大人物,那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水浒传》第四十一回,回家搬取老父亲,为躲避官军追赶,误入九天玄女庙,躲在神厨里。官兵走后吗,听到青衣女童请,先是发抖,一次次的惊恐,看到大殿更是害怕,“宋江到大殿上,不觉肌肤战栗,毛发倒竖。”
九天玄女娘娘赐酒,宋江跪饮,然后食枣,“宋江起身,不敢推辞,接过杯,朝娘娘跪饮了一杯。宋江觉得这酒馨香馥郁,如醍醐灌 顶,甘露心。又是一个青衣捧过一盘仙枣来劝宋江。宋江战战兢兢,怕失了体面,伸着指头 取了一枚,就而食之,怀核在手。”
一梦黄粱,醒来手心犹紧攥着3个枣核。
看得人怪心酸的,这娘娘也是,咋不给这位尊贵的宋星主设个果皮盘子呢?见大人物的形象,跟一代名相张九龄那是没法比。唐明皇虽找茬儿贬张九龄出了京,可后来考核官员,仍念念不忘,经常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
宋江这厮,完全颠覆了人们心目中关于传统英雄人物的设定。
论长相,不能像关公那样红脸绿袍大长胡子,手执一把沉重的大刀;起码也该如秦琼那样面如淡金,仪表堂堂大将风度;或者如白马银枪小罗成那样,做一个武艺超群傲气凌然的翩翩美少年。
号称及时雨,仗义疏财,炫耀起来,亦不能跟基督山伯爵那样,家里富丽堂皇,待客时端上一条来自远方珍贵无比的鱼,吃一条看一条。宋江那财力,就是给别人几十两银子的路费盘缠,或是帮弱势人等买个送老的棺材。
可这些人是知道感恩的,而且编出极好听的词儿来,八方传扬。
名声在外,多少江湖好汉,见面就是“纳头便拜”。这一拜,一来证明好汉们义气;二来证明宋江是下凡魔星中的主位,天意如此;三证明宋江在黑白两道都吃得开,玩得转;第四证明这些所谓好汉没文化,盲目崇拜,把宋江太当回事。就是这种崇拜,导致宋江在梁山一步步做大,拿兄弟们的鲜血换来自己的乌纱帽。
不管他在江湖上名头有多大,多响亮,在身边人眼里不算个啥!典来的小妾阎婆惜和同事小张三看宋江,就是一个人傻钱多的黑矮胖子,蝇头小吏,所以敢背着他偷情;知县和后来围着宋家庄抓人的那两个赵都头也没当宋江是棵菜,该抓抓,该判判。
宋江不缺钱,不缺名,可在内心是自卑的。
这种自卑来自于宋朝的官吏制度,做了县衙门的小吏,就不能当朝廷的官员,那叫一个悲摧,进不了体制内呀!见到神仙娘娘,心中充满敬畏,有了盼头,有了希望,想着将来能光明正大的进入朝堂出将入相。这正是每一个儒家弟子的梦想,国人就这样,“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可卖,也得有那个资格,隔着人家要还是不要呢?
这位九天玄女娘娘住的离跟宋江家不远,要托梦,早该托了,要传他无字天书,也早该传了,为啥非得等着在他回家搬取老父上梁山时才传呢?许多评家都认为这书是宋江捏造出来用于控制人心的,正如山上排座次时挖出的那个108将的石头碑。
捏造也罢,真见到也罢,有这个说法,足以证明他向往这种宝相庄严,被人崇拜的生活。自此,本性中杀人放火的恶有了新的方向,那就是做大梁山,拿梁山当与朝廷做交易的筹码,换取一个光明耀眼万世流芳的名声。
宋江经常拿给别人磕头当收拢人心的手段。
书中所记他纳头便拜的次数很多,主要是用于收降朝廷的军官,如彭玘、呼延灼、大刀关胜、董平等人。有时看到被打败的人过于狼狈,还要脱下自己身上穿的衣服,给人家披上再拜。当然,他拜谁谁倒霉,最倒霉的莫过于玉麒麟卢俊义,因为他拜了卢两次!第一次是卢俊义做生意路过梁山那次,第二次是打破曾头市,重回梁山之时。挺大一大名府占着半道街的财主,搞的家破人亡,被监被打,家财被搬上梁山,充了公。被折腾的如此之惨,耗尽卢俊义的英雄气,他哪里还敢谋求老大的位置!
宋江见到奸臣,也是拜的。“见张顺水渌渌地解到高俅。宋江见了,慌忙下堂扶住,便取过罗缎新鲜衣服,与高太尉从新换了,扶上堂来,请在正面而坐。宋江纳头便拜,口称:“死罪!”高俅慌忙答礼。宋江叫吴用、公孙胜扶住,拜罢,就请上坐。”
全不理会林冲、杨志在一旁怒目而视。
这膝盖,为达到目的,也是软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