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民族聚集生活的愉群翁,人们的生活显得尤为丰富多彩。他们以其独特的方式,融合了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和习俗,在漫长的时间里,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生活方式。
愉群翁回族占多数,回族在使用汉语的基础上,融入了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的词汇。这种语言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由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逐渐演变而来。
汉语与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的词汇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这种语言的特点在于其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既包含了汉语的流畅与简洁,又融入了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的韵味与深度。
汉语的句子结构与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的词汇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例如,愉群翁人平时说的“麻达无”,“麻达”是维吾尔语中的“问题”,而“无”就是汉语中没有的意思。
还有看“塔玛夏”去,就是看热闹去。愉群翁人都喜欢吃的“纳仁”就是哈萨克族的面条,愉群翁喜欢吃的“索供”,就是哈萨克人冬储的肉。
明天海麦斯休息,是愉群翁人都明白,那就是明天全部都休息。这种语言的交融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力,也使得愉群翁人的语言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在生活方式上,愉群翁人也展现出了多元融合的特点。不同民族间的习俗、饮食、居住方式等相互渗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愉群翁人,包括愉群翁的汉族,早饭都习惯喝奶茶、吃馕或包子,配炒菜或凉菜,冬天的时候,也有人喜欢喝奶茶,馕酥油、酸奶,早餐不喝奶茶,是愉群翁人会头痛。
愉群翁人的餐桌上有汉族的米饭、面条,也有维吾尔族的烤肉、馕等。这些食物不仅丰富了饮食的多样性,也使得不同民族间的交流更加紧密。
愉群翁人的居住方式,也展现了多元融合的特点。愉群翁的庭院里都有正房、东、西厢房,还喜欢建一个“恰伊行”就是茶棚,夏天的时候用来做饭吃饭。既保留了各自民族的建筑风格和居住习惯,又相互借鉴、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居住文化。
愉群翁人的服饰,从很早的时候就有别于其他地方,要知道回族的服饰,和汉族没什么大的区别,但愉群翁的回族女人,一直以来就穿裙装,那时候叫长衣裳。
冬天穿长裙、靴子,头戴花头巾,夏天穿花长裙。这部分人是新疆本地回族人,口里人,也就是后来进疆的回民,穿戴还是和内地一样。
因此还留有一笑话:一女孩子找了男朋友,家人知道不是本地人后,就不同意:他妈妈没穿裙子……女儿很生气:又不是没穿裤子……就是说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区别。
在文化艺术方面,更是如此,好多回族、汉族都喜欢维吾尔、哈萨克的音乐,话说的不是很好,歌却唱的非常不错。愉群翁还有维吾尔、哈萨克的花儿歌手呢。
早年间,愉群翁回族人家,都有一种炊具,我们叫做“卡盆”,那是手工制作的木质盆子,由于是用整根木头制作而成的,大多数是小船形的。是用整个一截木头手工一勺一勺挖出来的。
那是维吾尔人的炊具,有大的,也有小的,大的可以装下整只羊的肉,可见那是用多么粗壮的树木制作而成的,那应该是选择一根粗壮的树桩,将一面刨成平底是卡盆的底部,而另一面则深掏出凹槽为盆,再把边沿打磨光滑。
那是以前的南疆维吾尔人用胡杨木人,他们利用胡杨枯木自制的炊具,用来装肉、和面,愉群翁的回族人家的主妇们极喜欢那个卡盆,用来和面,和打馕面。
打馕的时候,用卡盆里发面,因为是木质的,在里面揉面巴适的很,那种小小的卡盆里,剁肉馅也是很不错的,不像在案板上剁肉,溅得到处都是。
愉群翁人喜欢使用的卡盆,那个小船形状的木质盆子,哈萨克人叫“阿斯道”,生活在大山里的哈萨克人家,每家都会有,愉群翁的回族人家,现在不是太常见了,因为现在不能随便砍伐大树了。
愉群翁的回族、维吾尔族人家,在家里举办宴席的时候,烧水用的萨玛瓦,其前身也是哈萨克人烧奶茶的壶,早年间,那萨玛瓦是铜制的,现在大多数都是不锈钢或铁皮的。
哈萨克人喝奶茶的时候,桌前放着萨玛瓦,主妇跪坐在前,一碗一碗地给人们盛奶茶递上,那萨玛瓦也是与时俱进,就如愉群翁人一样,越来越漂亮、越来越精致了。
愉群翁往事之:恰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