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看《红楼梦》的电视剧,一出场就看到小小的英莲(香菱),粉雕玉琢的,长得可真是好看,后来看到她长大后一路悲惨的境遇,觉得命运对她太不公平了,一个那么温柔善良的人,关键是还长得那么好看,可命运怎么就能那么悲惨呢?
后来,慢慢看《红楼梦》的原著,才知道她是万艳同窟里最早出现的一个,她的命运也预示了大观园里所有女孩子最终的命运,一样的悲凉,一样的落寞。然也在想,虽然同样的悲惨,可为什么英莲(香菱)就那么不走运的遇上了人渣中的战斗机——薛蟠,她和薛蟠这个呆霸王之间到底有没有过爱情?
通读全书之后,觉得,似乎有点爱,又似乎不那么爱。
先来说说英莲(香菱)的一生际遇。她出身在书香门第,乡宦世家,是甄士隐和封氏的独女,夫妻两老来得女,自是宠爱的如同掌上明珠。
然在她三岁那年被拐子拐到他乡,受尽打骂,长到十二三岁,被拐子带到他乡转卖,先是卖了冯渊,此人偏好男风,偏偏见了英莲一眼就看上了,立意买来做妾,且立誓不再近男色,且不再娶第二个。
本是一桩好事,眼看着就要脱离苦海,谁知这冯渊是个呆子,非要三日后才过门。拐子在这期间又将英莲卖给了薛蟠,两家争抢间,薛蟠喝令下人动手将冯渊打了个半死,冯渊回到家只三日就死了。
后英莲随薛蟠一家来京,宝钗给她改名香菱,后又被薛蟠收做了妾,谁知好日子没过多久,薛蟠外出做生意时,遇到了夏金桂,不几天就粘上了,不久后就娶了夏金桂为正室。
夏金桂到薛家后,看香菱这侍妾不但人长得好,还人缘好,于是为了争宠,开始处处找香菱的碴,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况夏金桂又是个没气度没德行之人,所以香菱的苦难日子才正式开始。
她先是命香菱陪她睡,香菱先是不肯,后夏金桂说她嫌脏,怕夜里起来伏侍,香菱无可奈何,只得抱了铺盖来;不久夏金桂又装起病来,说是香菱给气的;更毒的是夏金桂自己扎了纸人挑唆薛蟠,薛蟠不问清浑皂白,抓起门闩打香菱;甚至夏金桂还逼迫香菱将名字改为了秋菱。
受气,挨打,没尊严,几乎真是苦难到了头,可是这么多苦难堆在她身上也不见她多苦大仇深,还一直保持着浑融的天真,毫无心机,总是笑嘻嘻地面对人世的一切,恒守着她的温和专一。
甚至面对带给她苦难,对她怜新弃旧的薛蟠,她也一直表现出小女孩一般的专情和羞涩,看上去,就真的像这个人,是我爱的一样。
薛蟠被柳湘莲打,连亲妹妹宝钗都一副他活该受受教训的态度——“这才好呢。他又不怕妈妈,又不听人劝,一天纵似一天。吃过两三个亏,他也罢了”,可唯独香菱却“哭的眼睛都肿了”。
想一想在整个红楼梦中除了香菱,也就只有林妹妹为宝玉哭肿过眼。这没有爱,没有心疼的成分吗?
后来入了诗社,甚至写出了“博得嫦娥应自问:缘何不使永团圆”这样的诗句?这样细腻美好的情诗,让诗社的众人都称赞新巧有意趣。难道,这不是恋爱的感觉?
和她要好的几个女孩子曾在薛蟠出去做生意的期间,取笑打趣她:“你汉子去了大半年,你想他了,便拉扯着蕙上也有了夫妻了,好不害臊!”可见思念过薛蟠也是真的,要不然怎么会被好朋友看穿?
那么薛蟠对香菱有过爱吗?
从文中看薛蟠对香菱也是好过的,在文中凤姐曾说到:“那薛老大也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这一年来的光景,他为要香菱不能到手,和姨妈打了多少饥荒。也因姨妈看着香菱模样儿好还是末则,其为人行事,却又比别的女孩子不同,温柔安静,差不多的主子姑娘也跟她不上呢。故此摆酒请客的费事,明堂正道的与他作了妾。过了没半月,也看得马棚风一般了,我倒心里可惜了的。”
虽然这是在贬低薛蟠,但也说明在刚纳香菱为妾的时候,他和香菱也是有过如胶似漆的一段时间。
在凤姐和宝玉遭魇魔的时候,人多嘈杂,薛蟠对香菱的在意也是有的,书中说:“别人慌张自不必讲,独有薛蟠更比诸人忙到十分去: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臊皮”。他将香菱放在和妈妈母亲一样的位置上,想是也是曾经深深喜欢过得吧!虽然不够长久,但要说爱,应该也是有过。
后来夏金桂自作孽想用砒霜毒死香菱,反倒把自己毒死了,夏金桂死后,薛蟠把香菱扶了正,眼见着日子又见晴朗了,可最后还是一样,好日子没过多久,就难产死了,大胖儿子倒是生下来了,可小命也没有了。
纵观香菱的一生,一波三折,眼看希望美好在眼前,一转眼反而陷入更悲惨的境地。除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遇人不淑,她一生每一个重要的时刻都遇见不淑之人。
除开这些不淑之人外,她本身的性格也是最大的弱点,随波逐流,软弱好欺,说得好听点是单纯善良,可单纯善良只应该面对真心爱自己的人,面对一直欺负自己压迫自己的人,一味地忍耐却是导致自己悲剧的来源。
在被卖之前,她是有机会向曾今葫芦庙里的小沙弥求助的,甚至在薛蟠打死冯渊之时,她也有机会趁着薛蟠躲避官司之际逃走的,到后来被薛蟠收到房里做妾,被夏金桂恶意欺负,其实她并不是完全没有选择,她只是一味地随波逐流,认命,在她身上体现的太明显了。说真心话,我不喜欢这份认命,也不喜欢这份顺从,唯一喜欢的大概就是她的乐观,她有点呆气的乐观!
通过解读香菱的命运,得出的启示是,一个人不能太过认命,即便很多时候,我们的选择并不由我们做主,但对一个对自己的付出并不能对等回应的人,与其百般顺从讨好,不如明哲保身,走了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