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娃跟她表妹视频聊天。
我娃:唉毛毛,我最近天天失眠。
表妹:是因为要去米国上大学焦虑的么?
我娃:是啊。
表妹:哎,确实。要是我要去米国上大学,肯定也特别焦虑。
我娃:哎毛毛!谢谢你这么说啊!那些讨厌的大人,都说“有什么可焦虑的”。还有些更讨厌的大人,没事就问“你舍得离开爸妈去米国读书么?想家了怎么办?”TMD,让我说什么好!有次我气坏了,就说,是啊,那怎么办?我不去了?哈哈哈。
确实,有时候大人说话不过脑子。昨天送同事回国,随口跟同事6岁的娃聊天:宝贝,你回国高兴么?喜欢回国么?小朋友想了想,转身跑了。同事说,他不想回国,在这儿多舒服啊,回国就要上学了。
娃的话让我想起这事。是啊,小朋友喜欢不喜欢、高兴不高兴有什么意义么?他也没什么选择。我也知他大概率不愿意,但还问他这种戳心的问题,实在是没尊重小朋友的内心。
娃18岁了。本想着以后要把她当成人了。昨天跟另一个同事的女儿一起玩,那姑娘在康奈尔大学上大三,21岁了。看她跟妈妈还是很亲昵,在妈妈面前像个孩子,据妈妈说,在家里也是什么事都不干。看来,继续把长大的娃当娃,也不影响孩子成长啊。老母亲心里的石头落地了,因为我娃现在实在还不是一个大人,只是一个大孩子。
那姑娘说想在耳骨上打洞,我娃打过几个,她妈妈就饶有兴致地跟自己女儿说,那正好啊!可以让妹妹带你去了!
这一点我也是佩服。我娃15岁要打耳骨洞的时候,老母亲可是坚决不同意。当然,不同意也没用,娃过了几个月就自己去打了。
我娃明天要帮某论坛做第一阶段的英文主持人兼翻译。这是娃第二次为这个论坛工作。上一次是去年。当时娃一点也不上心,与会安排都是主办方反复联系她,而她连微信都不看。连稿子都是老母亲帮着提前翻译的,提醒娃正式开会前,怎么也要通读一遍,娃连这个都没有做到。现场开会前10分钟看了一遍。当时老母亲既无语,又紧张,怕她把事情搞砸了。所幸没出什么乱子。说到这,也得夸下我娃临场能力。什么都没准备,就这么上场,也能搞下来。
老母亲今天深深感悟到的是:原来,去年时候,不是娃不是没有责任心,不是娃不懂事,而是她没有心力啊。
今年的这个论坛,主办方联系我娃问,还能不能做。我娃高兴地答应了,老母亲也没抱什么期待。上次的事还历历在目,她能干点事分散精力就谢天谢地了。没催她,也没指导她,也没过问。然后就听到她抱怨:工作人员是不是忙晕了啊!怎么什么安排也不跟我说啊!看她不断催问具体安排和自己要做的事。拿到致辞嘉宾的稿子之后,一字一句自己翻译、按段排好。对来宾的职衔一一让老母亲帮着核实。今天拿到其他与会嘉宾的稿子,认真地读了一遍,觉得不符合英文表达的地方也都认真改了。
老母亲和老父亲都很意外和诧异。
娃说:哎,我最近没什么事嘛,就好好帮她们弄下。她们去年对我不错。
在老母亲和老父亲看来,这是娃有了心力,所以才能好好做事啊。想想很多时候,娃不想出去,不想跟别人玩,不想学习,不想做活动,都是因为她没有心力、内心没有能量啊。
这种状态,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现在的很多孩子都有或者有过这种状态,其实很多大人也是。
一个人的社会功能如何,根本上取决于她的状态和元气。努力用爱、包容、平和,给她滋养,努力固本培元。不问枝叶如何,只愿把根扎深扎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