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小镇人,每年的接城隍要是不去凑热闹,是件很遗憾的事。
小镇是坐城隍,属于上司衙门,游城隍是十九个村子每隔十九年一次的盛宴,所以每当哪个村子接城隍,那可是相当的自豪与荣誉。整个村子像是集体过喜事,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过年的话题离不开接城隍,拜年的话题多了一句:正月十二来咱这看热闹。就连平时的懒汉也变得勤快起来,清扫庭院忙前忙后,也许一年没洗净的手和脸也会在这一天洗得很仔细洗得很彻底(夸张一哈(*^__^*) )免得自己为村子丢份儿。。大姑娘小媳妇个个精神焕发,个个都是亲蛋蛋,就连老太太也会擦胭脂抹粉,扭起秧歌,毕竟十九年一次的盛宴,下一个十九年,已不再是当年的模样。很多老人凑在一起谝闲传便会感慨:下一个十九年咱堡子再接城隍,咱早和阎王爷见面起咧。
这项活动都是从先年的冬天开始,每个村子就像过年耍社火那样热闹。千百年来关中的热闹是离不开锣鼓的,锣鼓体现的是关中冷娃最豪迈最奔放的性格,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围着锅台转的婆姨们也踊跃参加,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风范,那锣鼓敲得那叫一个威风,那叫一个范儿,就连大老爷们也会情不至禁竖起大拇指连声称好。也有不服气地撂下一句风凉话:唉,现在的女人不得了,给她一点颜色就想开染坊,怪的不得现在雾霾严重,是因为女人是整个天。
接城隍离不了跑报马的,此报马非彼宝马,但也不比现代人眼中显示富贵与荣耀的宝马逊色。所谓报马,就是报喜讯。报马跑在仪仗队之前,往返奔驰,主要起开道和前后联络的作用。骑报马者反穿皮袄,挎锦鸡历书,是一古代信使形象。报马的马头上系有红绫,项上带有串铃,鞍辔讲究,报马在社火队伍前后往返穿梭,十分威武。从记事起,每个村子耍热闹骑报马的必是胆大粗狂的关中汉子,张扬的个性在飞驰的骏马之上表达得淋漓尽致。
小镇人形容一个人做事慢慢吞吞常说的一句话:你能不能麻利些,木木囔囔真咂出社火。接城隍也一样,每年的这一天,从一大早就开始收拾打扮接城隍,敲锣打鼓,趾高气扬,吵吵闹闹历时一天,直到夕阳西下未必把城隍爷城隍婆接回村。
接城隍要是实力雄厚的大村子是最有看头的。这一天,也是激发矛盾的日子,这一天,也许平时称兄道弟的好哥们,也会为了抢先后而争得脸红脖子粗。关中汉子就是这么直爽,哪怕过后赔礼道歉,也不会在这一天输给对方。
每一年的接城隍,是每一个村子展示实力的地方,毕竟耗时耗力耗银两,也是每一个参加者展示自己的舞台,这舞台非同一般,是接踵而至的乡间小道,是人头攒动的大街小巷。所到之处,人声鼎沸,所到之处,锣鼓震天,所到之处,欢歌笑语。
十九年一次的鼎盛,十九年一次的升华,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天地之间,敬奉神明,祈求五谷丰登,祈求国泰民安。
人生能有几个十九年用来等待?用来欢庆??每一天都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成为从前,成为以后的某一天某一瞬间想念的东东。我们每一天都在长大,都在变老,民俗的东东也在荏苒岁月之中成为一种念想,成为一种期盼,成为一种记忆。
最淳朴的东东永远是最难忘的,也许,世间万物,能珍藏的东东唯有淳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