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骑自行车经过荷池,正碰上在校园里采摘椰子,清理枯死椰树的师傅分发椰子。我上前也去要了一颗。他给了我一个大大的、圆圆的、外皮发黄的椰子。一看就是个老椰子,我禁不住心里想:“这是个不好的椰子”,不如他给别人的一串青色椰子的好。我心里有些失望。师傅对我说:“”这个椰子老了,不知道还有没有椰子水?”我接过师傅手中的椰子,放在耳边用力地摇晃。“糟糕!没有水摇晃的声音!”我真想就在原地就把那颗椰子扔掉,但是又不好意思。于是我就一手费力地捧着那颗老椰子,一手扶着我的自行车车把,骑着自行车回了家。
我决定自己来把这颗椰子砍开来一看究竟。我飞快地找来了菜刀。我在阳台上开始砍了起来。以前我曾经买过几个青椰子回来自己砍着吃。为了砍开那几颗圆不溜秋的椰子,我专门上网查询打开椰子的办法,几经尝试就掌握了方法。可是今天看着这颗来椰子,我犯难起来了。因为它外皮比较坚硬,我怕把菜刀砍坏了。我把椰子放在手里掂量一下,观察一下它的头部和尾部。它头部稍尖,尾部就是有个蒂眼的地方。该在哪里下刀呢?在头部。在头部的哪里下刀呢?根据我的经验,从头部过来,不要低于4厘米,就大约是一个食指的前两个骨节,也不要多于5--6厘米,那大约就是这颗椰子的“脖子”处。我们要找的就是等一下可以倾倒椰子汁出来的洞眼,就是椰子的嘴。估计好该在哪里下刀了,我就尝试着砍下了第一刀。第一刀下去,浅浅的,刀砍在椰子壳上发出了一点闷闷的声音。接着在第一刀的地方继续用力砍,越砍越觉得费力。一刀一刀地,砍了好多刀,砍了好久,还是没有发现椰子的“嘴”。我又把椰子抱在手里,翻来覆去去看,怀疑自己是不是记错了下刀的部位。确信自己是正确的,我接着用力地砍椰子,突然,一声刀砍在坚壳上的声音提醒我,椰子的“嘴”快找到了!可是,我砍啊砍,除了一些椰子皮上被砍下的木屑,没有找到椰子的“嘴”!一般椰眼有一个或者两个,会在砍开的横截面的边上一点。可是,我没发现它的“嘴”!我有些泄气,同时觉得自己有些可笑。为什么要自找麻烦领回一颗老椰子?为什么非得要砍一颗老椰子,要看看它究竟有没有水?为什么不自己去街上买一颗卖家砍好的椰子?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不能放弃,于是我坚持再看了几刀。嘿嘿!我发现了砍开的有一点白白的部分,这就是我要千辛万苦要找的椰子的“嘴”!我按捺住心里的一阵小小的激动,赶紧回厨房把菜刀洗干净,顺手拿了一把小刀和一个盘子,再次来到砍椰子的阳台上,我要打开椰子了。我极其小心地用小刀轻轻沿着那个小口划拉了一圈,把那个白白的小口揭开......我伸头一看,“哇塞”!满满一椰壳的椰子汁!怪不得我摇晃的时候听不见水响呢!最美妙的事情是:找根吸管往里一插,吸一口,甜甜的,管叫你吸个饱。我想看看到底装了多少椰子水,就抱起椰子,一只手托着尾部,一只手扶着椰子的腰部,慢慢地倾斜,把椰子汁倒在盘子里。后来我又费力地把椰子砍成两半,用小刀和汤勺把洁白的椰肉刨挖下来。由于椰肉和椰壳连接得很紧密,很难撬动!我想办法使小刀沿着椰壳切划,一小块一小块的椰肉终于被撬下来。椰子汁倒出来了,椰肉挖下来了,那就好好享受吧。喝一口椰子汁,甜甜的,这是原汁!味道比青椰子甜多了,如果是相同大的青椰子,汁水应该有这个的一倍多。捡了一小块椰子肉放在口里,感觉硬硬的,咀嚼几下,椰子香味包围了我的舌头……
椰肉的香味是一种勾引,我禁不住想起了往事。我读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三姐姐去广州部队探望三姐夫,回家是时候带回来一个椰子。在几十年前那个物质匮乏、经济条件非常不好年代,我们都觉得它很了不起,都很好奇。全家人都不知道怎么打开这个椰子。我们都没有在家的时候,三姐和哥哥决定砍那颗椰子。哥哥用砍柴刀把椰子从中间一剖两半,可惜椰子汁流了一地,只剩了一口椰汁。哥哥把那一口椰子汁喝了。放学回家,我们都没有喝到椰子汁,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味道,我一直觉得挺挂念它。椰子肉挖了下来,我吃到了。我很珍惜地咀嚼着,感觉很香很香,有一股似核桃的香味。
过了那么多年,我在千里之外盛产椰子的海南,在这个年味越来越重的异乡,这股相同的椰子味勾引起我泛滥的思乡之情。我何时可以再次回到亲人的身边?我何时可以回到我的故乡?我多么地想回到我亲人的身边!
二
我一直以为云南没有椰子、槟榔,也一直以为椰子、槟榔是热带水果,全国也只有海南产椰子。看到王叔武的《云南古佚书钞》中的唐韩写的韦齐休《云南行记》,我自叹孤陋寡闻:
“韦齐休使云南,屯城驿。”
“韦齐休使,至云南。其国馈白鹇,皆生致之。
南诏遣使致南国诸果,有椰子,状如大牛心。破一重粗皮,刮尽;又有一重硬壳,有小孔,以箸穿之,内有浆二合余,味甘,色白。
云南多椰子,亦以蜜渍之为糁。”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为韦齐休出使云南,住在城里面的驿站里。南诏派使节来送南方的水果,其中有椰子。椰子形状大如牛的心脏。破开一粗皮,刮尽粗皮,又有一个硬壳,上面有小孔,用筷子穿透它,就可以看见有二合多的椰子汁,味道甘甜,颜色洁白。云南的椰子很多,也用蜜浸渍为糁。
我关注到的事是:第一、椰子是南方送来的,就是海南了,与现在海南产椰一致。后面怎样剥食椰子,方法古今大同小异。第二、云南多椰子。在哪个地方呢?云南用蜜浸渍为糁。糁怎么做?怎么吃的呢?这个疑问很大!存疑。
三
椰子,棕榈科椰子属常绿乔木,学名可可椰子。植株高大,可达15-30米,茎粗壮,有环状叶痕。
陈良秋《中国椰子史略》一文说,中国最早提及椰子的文献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其中写道:“沙棠栎槠,华枫枰栌,留落胥邪,仁频并闾……”胥邪即椰子。
东汉时期,土生土长的岭南人杨孚所著的《异物志》和晋代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对椰子树和它的果实有了更为翔实的描述,如“果实外有皮如葫芦,核里有肉白如雪,厚半寸,如猪油,食之美如胡桃味,里有汁升余,其清如水,其味美于蜜”“叶如栟榈, 高六七丈, 无枝条, 其实大如寒瓜”等。
魏晋时的文学家左思在《三都赋》里的《吴都赋》也有“槟榔无柯,椰叶无阴”的说法,意思是槟榔树没有枝茎,椰树叶没有树阴。的确,椰树树干笔直,无枝无蔓,叶子都集中生在树干顶端,叶片呈分散的羽毛状,确实难以成荫。《三都赋》实际上不仅写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国都,也介绍了三国的概况,可见,那时的人们是知道吴国境内产椰子的。《三国志》也记载,三国时的交阯太守士燮每年都会派人送蕉、邪、龙眼之类的热带水果去建业,让东吴的贵族们尝鲜,“邪”就是椰子。
唐朝沈佺期被贬海南,写下《题椰子树》:“日南椰子树,香袅出风尘。/丛生调木首,圆实槟榔身。/玉房九霄露,碧叶四时春。/不及涂林果,移根随汉臣。/”。这是借椰子书写胸怀!
唐代,李德裕被贬海南时,曾作《贬崖州司户道中作》一诗,诗中提到“桄榔椰叶暗蛮溪”,大意是他在海南岛见到溪流两岸的椰子树很多,甚至遮挡住了阳光。
宋朝诗人梅尧臣有一回从一位好朋友那里得到了几个椰子,开心地不得了,喝了椰汁后赋诗一首:“割鲜为饮器,津浆若美酒。”(《李献甫於南海魏侍郎得椰子见遗》)直接割开椰壳作杯畅饮,好不痛快!至于椰汁,便如同美酒般甘甜。
《儋州县志》 载,宋朝苏轼《次韵子由三首》中的《椰子冠》诗:“天教日饮欲全丝,美酒生林不待仪。/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规模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更著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背时/”潇洒的苏轼,头戴椰子壳做的帽子,又想起了多年前自己时髦的“短檐高屋帽”!
明代的海南人丘濬写《椰林挺秀》:“千树榔椰食素封,穹林遥望碧重重。/腾空直上龙腰细,映日轻摇凤尾松。/山雨来时青霭合,火云张处翠荫浓。/醉来笑吸琼浆味,不数仙家五粒松。/”我很喜欢椰子树的栩栩如生的描写:树形“”腾空直上龙腰细,映日轻摇凤尾松”,更喜欢他“醉来笑吸琼浆味”的酣畅饱饮!
明朝大臣韩雍曾经得到了皇帝赏赐的三枚椰子,也赋诗一首:“剖开玉椀光偏润,泻出琼浆味独真。”(《二月二十九日蒙恩赐椰子三枚赋此志感》)剖开椰壳,露出来的是圆润光滑的椰白,而椰汁馨香浓郁、沁人心脾,喝完之后令人回味无穷。
海南本地史志中最早记载椰子树的是清正德时编的《琼台志》说:“树如槟榔,状如棕榈,叶如凤尾,高十数丈。有黄、红、青三种,黄性凉,青热,出文昌多。”
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曾在《饱蠹楼书记》第二册题词:“心如椰子纳群书,金匮青箱总不如,提要勾玄留指爪,忘筌他日并无鱼。”以椰子做比喻,要放开胸怀读遍天下书,寄托了自己的高远志向。
20世纪60年代,董必武在视察海南期间,先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椰林》:“海畔椰林一片青,叶高撑盖总亭亭。/年年抵住台风袭,干伟花繁子实馨。/”和《椰庄海边黎民村》:“椰子林中住,幽村乐气清。/日升明向午,潮落静无声。/蚌蛤寻非远,鸡豚散不争。/”
椰子还浑身是宝。椰树成林,美景无限!树冠可以为人遮蔽骄阳,椰汁甜美解渴,椰肉可以做椰蓉、椰子饭、椰子冻、清补凉和椰子鸡等。美味的文昌鸡据说就是喂食椰子肉!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椰子瓤能够益气、治风,而椰子浆能够消渴、去风热。至于椰壳,可以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这便是“椰雕”技艺,在明清时期,“椰雕”还是南方地区的贡品之一。此外,椰壳还可以制作帽子,苏轼不就用椰壳做过椰冠嘛!即使零落地上的椰子花,如你拾一小朵花在手,也能给你几许淡雅清香!
海南长夏无冬,一年四季椰子花都在开,一年四季椰子树都在结椰子!喝椰汁真乃家常便饭!如喜欢种椰子,扔个椰子在花盆里、土里,它一定努力扎根生长!这种坚定精神,很鼓舞人!
你也来海南吧!椰子正在叫你呢!插根吸管,“咕嘟”一声,清凉可口的椰子汁下肚了……椰奶清补凉,美味的,来一碗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