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继续嚼菜根,今天的这段话读来让人醒悟,读懂了,我们也就活得通透了。
名根未拔者,纵轻千乘甘一瓢,总堕尘情;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
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
人知名位为乐,不知无名无位之乐为最真;人知饥寒为忧,不知不饥不寒之忧为更甚。
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若不从内心彻底拔除追逐名利的思想,即使他表面上能轻视荣华富贵,甘愿过清贫的生活 到头来仍然无法逃避名利的诱惑。
一个人若受外力的影响,但不能被自身的正气所化解,即使他能恩泽天下甚至造福千秋,终究也只是多余的伎俩。
心地光明磊落,即是身在黑暗世界 ,也如站在万里晴空下一般。
心地邪恶不正,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也像被魔鬼缠身一般。
人们只知道有了名声地位是一种快乐 殊不知那种没有名声地位牵累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世人只知道挨饿受冻是最痛苦的事,殊不知那些不愁衣食却精神空虚忧愁的达官贵人更为痛苦。
我的一点感悟: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生活在这纷乱繁杂的社会,商品经济社会竞争激烈,各种诱惑扑面而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多少人为了追名逐利,不择手段,而最终却沦为了名利的奴隶。
正像泰戈尔所说:“鸟翼上系上黄金,鸟就飞不起来了。”
诚然,只有不为名利所累,不为世俗所扰。我们才会活得通透,活得怡然自得。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名利”与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对待名利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有的人为利而争;有的人为名而夺;有的人为物欲所烦。
不少人都说人生活得很累,做人活得不轻松。原因就在于太看重名利,太注重物质欲望,少了顺其自然之心态。
《庄子》说:不为名利所累,超脱于外物,则能无视灾祸。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本应宠辱不惊,回归恬淡,自然。
如果我们把名利看得太重,甚至把它视为生命一样孜孜以求,待得到名利,还要机关算尽,弄得身心疲惫,心力憔悴,这就得不偿失了。
只有始终不渝地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和信念,不重名利,不计得失,控制物欲,才能经受住各种诱惑和考验,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老子》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人一直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
淡泊名利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哲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的志向,可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在那国家濒临灭亡的动荡岁月,他空有一身抱负却无法实现。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
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当时已过“不惑之年”,在其叔父陶夔的推荐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
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
居住在一个宁静的村庄,怡然自得,淡泊寡欲。因此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独立人格。并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
周敦颐拒绝官场腐败,唯求“出淤泥而不染”的洁身自好;王冕淡泊名利,留下了“不留人夸好颜色,滞留清气满乾坤”的千古佳话。
他们学会了拒绝名利与金钱的诱惑,同时,他们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文学财富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固守节操,淡泊名利,修身养性,每一杯过量的酒都是魔鬼酿成的毒汁 ,多一点的贪婪都是幸福的刽子手。
如果人的一生奔波忙碌均是为了世俗的时候,那么他的人生一定是枯燥无味的。而且他的人生会因为名利得失,而起了痛苦和执念,拘束于名利当中,很难从中抽身。
在生活中,你选择怎样的名利观就选择了怎样的人生,选择贪婪就选择了低谷,选择淡泊就选择了高尚。
若想不为名利所累,不为世俗所扰,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平常、淡定的心。
当一个人不会再为名利所束缚的时候,他就能够追求人生的信仰,这样的人生才能能够活得充实,活得自在,活得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