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元~明 / 徐再思 / 水仙子~夜雨
今早醒来刷手机,居然连续看到好几首“一~~~一~~”的诗句,不由得就想到了这首元曲小令,这应该是这种体的始祖了,而且,意境语境都不错,算得是佳作了。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的又以文学形式,虽然同是长短句,却与宋词又不相同,最大的特点,便是用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韵上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均可。这就比填宋词自由了许多,不过,似乎艺术成就也就不如宋词了。
作者徐再思,元朝末年的人,看他作品里的描述,应该是活到了明朝,但因为没有明确记载,只能大概推算他生活在元末明初,是元曲合集《甜酸乐府》里的甜斋先生,在元曲作家里算是比较有影响的,留下了一百多首作品。其中佳作也不少,特别是这一曲水仙子,开创了被后人无数次模仿的“一~~~一~~”体。
既然是生活在元末明初,那就一定是经历了元朝末年的大动荡的,作者在元朝任过职,因为是汉人,所以只是职位不高的小吏,而且,还四处漂泊不定,这一转眼,就是十年的时间,这又是一次长途迁徙,可能是因为职位调动,也可能是跟随元朝败军北迁,毕竟他是吏,被裹挟迁徙也是无法抗拒的。
题目《夜雨》在古诗词中本就是离愁、客思、寂寥悲伤的代指,所以题目就已经隐喻了,这是一首抒发漂泊愁思的作品。曲子一开头,连续两个“一~~~一~~”体句式,在交代大时间,小环境的同时,又再次诠释了题目,雨打梧桐,梧桐叶落,雨打芭蕉,芭蕉叶子宽大肥厚,打不落,声音却很响,很嘈杂,对于这种身处苦旅之中,夜不能寐的人来说,这雨声就像打在人心里一般,更惹人心烦。
在一声声,一点点之后,作者又连用两个三更,夜雨,梧桐,芭蕉,三更,都是孤寂惆怅的象征,又再次点明了小时间,半夜梦回,是一直难以成眠,还是刚刚恍惚入梦就被雨打芭蕉声惊醒,抑或似梦其实非梦?也许都是,在这样秋雨绵绵孤寂清冷的半夜时分,愁从何来?
接下来的两句给出了答案,南宋赵师秀有名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作者化而用之,就是要说明并不是有人和他下棋,而是自己一个人为排遣寂寞摆弄棋子,而来也懒得去收,这许多的愁苦烦乱,都是因为这新丰逆旅,很多学者的解析里说是作者漂泊到了新丰这个地方,其实不对,新丰的用典可能是借用汉高祖刘邦在长安仿照家乡新建村镇的典故,也可能是借用唐代马周旅居新丰遭人冷遇的典故,但都是借用新丰来表明漂泊在外的愁苦和无奈。
最后,靠在枕头上,十年漂泊的种种心酸经历又上心头,年迈的父母还远在家乡等自己的消息,自己不但不能尽孝身前,反而还要让二老为自己担惊受怕,兵荒马乱的年代,想给父母报个平安都是很艰难的事!每次一想到这个,心里就难受得要死,无奈,孤寂、怨恨、烦恼、自责、思亲,思归等种种愁苦烦闷交织一起,都凝结成了“都到心头”四字,这内心该是又多么的煎熬啊!
这就是好作品,短短数语,言未尽,意无穷,其中的惆怅,只有真正融进去才能体会,还有,你有多久没给父母打电话问候一声报个平安了?
——东篱若尘(文俊壹)——东篱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