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不厌百遍读。李志欣校长提到:要读烂一本书。当翻开《毛泽东选集》,里面虽然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圈画批注,但是掩卷而思,我到底获得了什么?我不禁感到汗颜,所读的书在现实中的运用,还是少得可怜。自己的思维不断建构与更新的速度,还是慢得可怜。越是这样,我越是要加快阅读、思考与践行的脚步。许是有了以前的阅读基础,今天的这次《实践论》阅读,不像以前那么艰难。
读完这篇文章,我也看了自己之前写的关于《实践论》的读后感,篇数倒是不少,但零碎、片面,质量也差强人意。因此,有必要再对自己阅读的收获进行梳理和总结。
“想要取得工作的胜利,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这里涉及到主客观一致性的问题。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理性是怎么出来的?要调研、思索(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判断、推理。教育教学亦是如此。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成绩的取得,必须遵循规律。规律从哪里来?一方面要进行专业而广泛地阅读、学习和借鉴,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应用、检验并提出新的想法,及时总结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好的方面要坚持,不合实际的方面要改进。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离不开实践。因此,教育教学的改进,理性经验的提炼,都必须扎根实践。而且要以变革的眼光和行动,来探索和改进实践。工作中,必须依靠老师,深入一线,才能获得第一手真实的材料。这些通过调研来的材料为理性经验的提炼,提供基础和前提。“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感性是支撑,理性是核心,只有“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可见,理性有多么重要。迁移到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深入一线听课、思考,提炼课堂教学经验,帮助老师改进实践,要形成听课思考的理性材料。然后,将其推广应用。“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这告诉我们必须要深入实践,占有多维度的充分的材料,才能通过分析、判断、推理,得到理性思考。
人的认识必须经历从感性到理性,再将理性运用到实践中,进而改造实践、检验和完善真理。而这一完整的过程,必须依赖于实践。这一规律适用于任何行业,当然包括教育。就我个人而言,就要深入一线实践调研,从零碎的、片面的、外部的现象中,进行理性提炼,概括形成全面、完整、体现事物发展内部规律的理性思考,将经验思考进行推广,运用到实践中,这也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就当下而言,亟待提炼的方面包括,课堂教学模式、学校从管理走向治理、青年教师自驱发展的再思考和完善等。要笔耕不辍、善思笃行。要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
“一切反对改造的人们,他们的被改造,需要通过强迫的阶段,然后才能进入自觉的阶段。”人的思想认识,从被动到主动的变化,除了自为和内驱力,还要有外在的驱动力。在必要的时候这一力量表现为,强制执行。比如,生本课堂教学理念的落实,除了典型引路,还要有跟踪检查指导与反馈。要给出老师固定的模式和技术(脚手架),让老师有方法和抓手,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这一模式,亟待和老师见面。
上述思考,从未来回头看的角度,还是浅薄、片面。但是,未来,我可以做更进一步的思考和完善。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优化自我。这也是同一个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另一面解释吧。唯有将所读所思应用于实践中,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