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大脑随时随地都在作评判,没有一刻不做评判。评判就是我们大脑工作的一种方式。如果现在你闭上眼睛数一下你的脑子里有多少个念头,10秒之内,有人竟然说我发现有11个念头从我的脑子里闪过。是的,你没有错。我们的大脑就是这么工作的。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去违背规律,强制让我们的大脑不评判一个事物、一个人、一个现象、一个表情、一个说法、一个观点甚至是对一块石头的喜欢厌恶。我们随时随地对万事万物做评判。--出自《论对话》
而随着我们经历的事越多、读的书越多,我们就会慢慢察觉,我们不应该随时随地的给一个事物、一个人贴标签,以及产生喜好厌恶情绪。这样对我们自己有伤害,这样对我们自己不好,也对别人不公平,也会让我们自己失去一些机会。
于是乎,我们就在大脑的正常工作中下了一个评判,我们称它为A,另外我们又用我们的意识生出来一个负A,这个A和负A开始在我们的脑子里打架。朋友说当我的脑子里A和负A在打架的时候,我已经心不在蔫了,对方说了什么我完全听不见。一直在自己和自己冲突中纠结中,能量消耗也特别大。心情特别纠结,人特别拧巴,或许用照镜子的方法看一下,这时候我们的面部表情是抽搐的、眉头紧皱的,身体也是僵硬的。同时已经忽略了对话的另外一方和周围的时间和空间。
最近的咨询项目我们也在开课前做一些学员的情况分析。项目经理和我说,按照第一批干部的表现。上完两个月的课大部分人还是有很大改变。而部分人自己领了论文题目,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后,他竟然认为自己的论文与所学知识根本就没有结合。你看,论文题目和管理课题是他自己选的,为什么他还要对这个结果否定啊。这让我想起朋友分享的在年轻的时候因为负责培训和老板参加了一个高管课。中午吃饭的时候,她对总经理说这个老师讲的没有逻辑,香港口音很重,讲的不好。她说当她得出这个结论的时候,她下午再接着听的时候(总裁交待要考察的课,她不敢走)满脑子都是这个老师讲的不好,太浪费我的时间。以致一下午,她不仅因为这样的评判没有听进去任何的内容,而且产生了“气愤、失望、烦躁”等情绪。甚至都开始埋怨起自己的工作,为什么要选这样的一个工作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这是哪个傻瓜给总裁推荐的课变成了让我来受折磨?反观旁边的总经理确听的连连点头,认真记笔记。
所以你看上面的两个例子是不是无解?我们既不能阻止我们的大脑做评判,又不能用理智控制我们的评判。控制的结果都是消耗,反而让我们有不良情绪产生,变成一种折磨。
这对学习型组织建设有什么启发?既然是学习型组织,就是倡导人人都要有学习型思维,人人都参与到学习这件事上来。学习这个定语就变成了我们的重要的目标。既然认清了什么是重要目标,我们就要把我们的主要精力、思维、行动放到学习、学以致用这件事上来。
从多年的教学课堂上来看,我建议让组织中的全员从以下几点做起。
1、 了解学习重要的目标是应用,老师在课堂上讲啥,都带着自己的问题和视角,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这块知识在我的工作中能做什么应用?在什么情境之下可以应用?被用的事、人合适吗?事会不会砸?人会不会反弹?
2、 允许思维的评判的存在,并把它放在第二位置。如果是听课,就不要去评判老师的着装、长相、谈吐、普通话是不是标准。因为这些不是我们学习的首要目标。
3、 当脑子里冒出这些对老师、对场地空调、对饭菜的评判的时候。不和它较劲,对它说—好的,我收到了。现在聚焦听课吧。
4、 情绪是察觉的好出口:当察觉到自己有不耐受、焦虑、埋怨的情绪的时候,就立刻对自己说,快回来吧,先听听试试看,说不定下一句就是我非常想要的知识点。
组织总是面临各种问题和困难,我们总是一颗忙碌的螺丝钉,时间也不够,精力也不够。如果,我们有机会听外部老师的课。如果我们组织内经常组织读书会、学习会,就用以上四条对照一下,人在当下的花上几个小时,甚至一两天,去开阔思维、学习工具,提高效率吧。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目的和意图不过是为了让我们表现的更好更高标准,而更高效、更聚焦,以期达到塑造一种面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而基业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