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
有些极其简单的工作,明明似乎只需要20分钟就能做完,结果却花了1个多小时。
原因可能有很多:
1. 开小差。手边有让人分心得事物,如手机、网页、音乐等等。
2. 对工作没有热情。不喜欢手头的工作或者觉得没有意义;对工作不满意,对部门不满意,对上司不满意......一边工作一边抱怨不可能提高效率。
3. 个人情绪波动。每个人除了工作都有自己的生活,生活也不总是顺风顺水,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影响人的心理情绪。消极情绪会让我们反应迟缓、注意力减退,从而导致效率下降。
4. 除去自身因素和干扰因素,还有一个原因常常被我们所忽略,那就是工作本身的”陷阱“。比如一个简单的将草稿录入成文的工作,2000字节,正常人的打字速度半小时绰绰有余,为什么结果1个小时甚至半天都搞不定?也许很多人会认为这是领导思维,领导只负责统筹而不参与具体的工作,不了解其中的诸多问题。比如,虽然只有2000个字节,但从原稿到正式文章并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需要修改原文中的错别字和错误表达,还要将概述整理成一篇流利完整的文章,这样一边修改一边组织再一边录入自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不仅如此,这种工作模式会严重消磨人的注意力和精力,因为它不连贯。就好比桌上有瓜子、玉米和核桃,如果要求一次吃一样依次去吃,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工作模式一直在改变,吃的人不仅会感到疲惫,而且切换模式本身就是在降低效率;相反,如果分别一次性吃完每一种,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因为固定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模式会在重复中保持惯性,降低能量的消耗。因此在抱怨领导不理解之前,我们也该反思一下,我们的工作中是否存在这样类似的”陷阱“?如果有,及时调整工作方式,在不断的调整与磨合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高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