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的我,上个月终于告别了学生生涯,也暂别了深爱的学术事业。一切按计划进行,下个月即将步入工作岗位,成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也算是实现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年的研究生时光仿佛是一场修行,短的是旅程,长的是人生。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学着以一颗文学匠心,井然四季,但并不因此而觉得辛苦,甚至时常享受其中,品味其乐。学术研究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文学也不例外,读读写写总要费些工夫,但文字与人一旦结合起来,就会产生一种微妙的不可名状的力量,它赋予研读者一种深入体肤的洞见,一种人性的通达,一种发掘世间百态之可爱的眼光。回想自己每次写论文的过程,曾遭遇过思想瓶颈的时刻,也经历过心明眼亮的一瞬,一个个生起和沉没的细节如在目前,都成了难忘的回忆。最终的毕业论文我选择了对宗璞小说的研究,因为宗璞身上有着一种令我十分敬佩和认同的精神涵养和价值观念,她的小说更是蕴藏着与人的心灵相通的独特气韵,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时时享受着心灵的洗涤,并深刻感受到一个洁净的灵魂能够抵御世间一切的污浊。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呀。
尽管内心始终保留着对文学的深挚热爱,但我还是没有选择继续深造。一方面,读博意味着将严谨深奥的学术研究作为终身生活和事业的重心,我自知自己当下的资质和努力程度还只能对它敬而远之,浮躁略多,还需要时间和经历去沉淀自己;另一方面,十几年一成不变的校园生活使我想有所改变,想要尝试新的社会角色,体会不一样的生活状态,特别是读研以后,书中的颜如玉、黄金屋领略过不少,但那颗年轻躁动的小小灵魂总想去接触图书馆以外的世界,想用内心真正体会世间百态。读过几本书,就想走走万里路,和一万个有趣的人聊聊天,以此作为走出图书馆的借口,嗯,还是沉稳不足,浮躁有余。
当老师可是我从小到大的梦想呢。姥姥现在还时常提起,小时候的我不爱出去玩,总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整天,指着一块小黑板,给一堆排排坐的娃娃上课。上学之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他们身上总是自带光环,自带魅力,让我为之倾叹,立志也要成为他们那样对学生有深刻影响的人。从本科到研究生,学校里举办的大大小小说课比赛、讲课比赛我都积极参加,锻炼自己,为自己的小梦想储蓄能量。所幸去年年末顺利通过了面试,如今我终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啦。
我始终相信,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学好语文,教好语文,也是在教学生和教自己如何更好地生活。记得临近毕业时导师曾对我说,生活固然重要,但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才能赋予生活意义,如果我工作两年后想在精神层面继续提升,他鼓励我考博。我不是以岁月静好为目标的人,更不会想去过停滞不前、安于现状的生活,如果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不是我想要的,我一定会做出改变。我还有我爱着的文学。
现在挺感谢当初的自己选择考研,并在三年读研生涯中竭尽全力,为自己开启了一扇学术研究的大门。学术世界是高深的,但通向一切高度和深度的东西,是爱。即便现时我把生活的重心转向了别处,它也会让我在今后千变万化的生活中内心有所葆有,让我不断地提高、充实、丰富自己。
该耕的都耕了,该种的也种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把所学溶解于课堂上简约、有限的表述之中,“如盐入水,有味无痕”。惬意和诗意不是那么容易就达到的状态,世间所有,都需要脚踏实地地积累和学习呀。
记得王朔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中写道:“如果我们长时间凝视一棵树,树叶间就会出现一双和我们对视的眼睛。”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小小期待自己在新的人生角色中,惊提、怒沉、喜展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