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炬涛
---生存发展利益是人类产生一切情感的根源,它也是人类一切行为活动的核心
前言
古今中外,人们对于美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歇过,而却一直没能解开美的奥秘与其本质,以及没能对美做出一个正确合理的定义。尽管人们都认同美的存在,且前人先哲们对美也有着自己的诠释,但人们始终没能对美的概念作出一个十分正确及公认的定义解释。鉴于此,本文经过分析、归纳、举证、列举、思辨、总结等方法对美的进行多方面论述,并尝试对于美作出一个正确合理的定义。这个美的定义就是主观观察者的潜意识对客观事物在形式上所呈现的有利于观察者自身生存发展的因素所作出的判断性感知反应。并基于此,更进一步阐述了生存发展利益是人类产生一切情感的根源,它也是人类一切行为活动的核心这一自然规律。
正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美’这个概念,人们对于美及美的事物有着不同的看法与认识,并且总的看来这种看法与认识会在一个大致相同的基础与趋向上随着地域、文化、民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究竟什么是美?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却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而人们对于美却有着各自不同的诠释,不管历史上曾出现过所说得唯心观与唯物观对于美的不同的诠释,还是其他诠释,我想现在有一点是可以达成共识的那就是美最终所呈现出的结果是一种感觉与情绪的表述,即情感。那么情感所表述的核心是什么呢?而美这种情感又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它的本质是什么?说到‘美’这个概念,它和日常生活中的其它抽象情感概念一样,它们的存在是能够被人们所普遍感知的和认同的,而这些抽象概念和其它概念一样是人们对于事物规律性的归纳和总结。而且美丑等情感正处于由感到情的转化点上,在它们之前是那些生理感觉,如五感(视、听、味、嗅、触)等。而在它们之后则是真正的情感范畴,如喜悦、忧伤、欣赏、鄙视、爱、恨等。个人认为由感至情,以及情感的上升,这个过程应该划分为四个阶段类别。第一类:人的基本感觉(人的基本生理反应),如五感(视、听、味、嗅、触)等。第二类:自发的,主要由潜意识控制所产生的初级情感,如美、丑等。第三类:由主观意识参与影响形成的次级情感,如高兴、忧伤、喜欢、厌恶等。第四类,主要由主观意识和潜意识相互作用,并受多种情感参与影响所形成的复杂级情感,如爱、恨等。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主观意识在情感的上升过程中逐渐加强,并且始终有潜意识参与,而且自从第二类别开始进入情感阶段后,人情感表述总是成对出现的,也就是表现为有一种正反性的判断。这个情感的判断系统很像一棵植物,下面的根,即基本感觉与先前的经验认知,把它从环境中获取的是否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信息传递给主干(即意识和潜意识)处理,而后长出了情感的叶子,叶子的正面是正情感,背面是负情感。因此人对于这种情感性的判断认知,就是起因于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有利于人们自身的生存发展的观察、分析与感受,或是说起因于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有利于人们自身的生存发展的本能反应。而美的事物则应该说是在形态上,或形式上呈现出一种利于人们生存发展的因素或态势,从而个人认为美的定义就是主观观察者的潜意识对于客观事物在形式上所呈现的有利于观察者自身生存发展的因素所作出的判断性感知反应。相反则是丑感产生的原因。
对于这个概念的推导,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它和其它与之相近的概念之间的异同,如好、它经常与美一起被合用来表述人对一件事物的感受。例如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世界、美好的未来等,但美于好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一个好人与一个美人,这显然不是同一个意思,还如一个好的礼物与一个美丽的礼物、一双好眼睛与一双美丽的眼睛等。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好与美的实质区别在于好的产生主要是受主观意识所影响,且它所主要描述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而美的产生主要是受潜意识所影响,且它所主要描述的是形式而不是内容。对于这一点的论述,我们可以从日常经验中得到验证,当我们在第一面见到某人时,我们既可以在瞬间对其外貌作出美感的判断,可是却不能同时对其作出内在性质、品质等好坏的判断。对于这种好坏的判断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也就是说需要时间与依据来进行一些主观意识参与的推理判断。而对于美的判断,则是潜意识通过先前的经验对目前事物在形式上进行的比对,这个过程可以瞬间完成。所以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就是对于事物不同侧重面的表述。
下面在论述它们的相同点之前,让我们先考察一下好坏这对判断性概念所表述的核心是什么。由于它们主要是受主观意识所影响,并且很多时候是经过逻辑推理而产生的。这样它们则受到主观立场的支配,其相对性比较强。常常会有一种党同伐异的效应,往往形成一些以己为是,以己为善,以己为好等立场。然而这主观立场却归根到底是受制于生存和发展利益的。请注意这里的生存和发展利益所针对的对象是一个比较广的范围,这包括施动者、对象、及旁观者等,这种利益的划分可以是阶级,阶层,及种群或物种等。因此如果三者有着同样的生存和发展利益时,则他们也会有基本相同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如善恶、好坏等情感有时是相对的,而有时却又象是绝对的。例如有着不同利益冲突的双方,对一方来说是好的,而往往对另一方来说很可能就是坏的。但在有着共同生存和发展利益的群体或社会当中,善恶,好坏等情感却往往有着一个大致较绝对的趋向。如坏人对于好人来说是坏人,并且对于坏人来说他还是坏人。因为坏人在实行一些坏的行为时,他的行为可能只是暂时给自己带来了一些利益,但这个行为却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很显然这里的其他人、即包括了好人,也包括了其他坏人。并且这个行为也同时损害了保护共同利益的游戏规则,而一旦这个游戏规则遭到破坏,则他本人的利益也将无法得到保证。这就是为什么这些情感有时是相对的,而有时却又象是绝对的,造成这些现象的本质因素就是利益。
对于美和丑,这两种十分初级和基本的情感来说,利益在里面所起的主导作用不容易一下被认出来。因为它们主要是受潜意识所支配,而不是由主观意识所主导经过逻辑推理而得出。并且潜意识的分析力与判断力是自发的,并不由主观所控制,而主要是来自于对先前经验认知的比较。而在先前的经验认知中是什么事物或因素使我们产生了舒适和愉悦的感觉呢?其实追根到底就是那些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事物与因素。反之亦然,对于丑则是不愉快的感觉,就是不利的因素。这些先验就是潜意识用来衡量当前事物益害,及程度的工具,并产生了,或是说联想到先验中舒适、愉悦,或相反的感觉。在这些左右潜意识的因素中,可能也许有些来自于先天遗传,但它们都讲述了一个共同的理念,即趋利避害,这也就是自然法则—---适者生存的基本点。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事实上人类的一切情感活动,乃至与人类的一切活动,其基本出发点与其最终目的都是围绕着生存与发展这个中心进行的,或可以说生存与发展主宰着人类的一切行为活动,并且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是生存。因为发展是为了延续生存,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生存,这是一个不辩自明的道理。再来看看其它一些相关研究,‘英国《泰晤士报》曾报道,科学家的研究发现,男士之所以钟情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这类“丰胸纤腰”女性,是因为这类女性的生育荷尔蒙水平较高、生殖能力比其他女性强。这显示女性身材的确是生殖能力的指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男人之所以欣赏女人美丽的身体,是因为它暗示着女人的生育能力。这也就是说,拥有美丽身材的女人将给男人在繁衍后代上带来更大的利益。又有报道称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运动型的体型较其它体型更具有美感,这是由于运动型的体型给人们带来了健康和活力的感觉,而最终决定产生美感的还是生存利益。
那么生存利益这个人类行为所遵守的本质原因是怎样影响到人们对于人以及事物的形式(如人相貌、形体、谈吐、举止等)所产生审美情趣的呢?我们假设有甲和乙两个人,甲是一个正常人,而乙是一个只长有一只眼睛的人,其它条件均相同。尽量不要带有其它任何情感,只是从单纯的美感出发,让我们想象的去比较一下这两幅不同面孔的美感,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正常人甲要比乙更具美感;这倒不是因为一只眼睛的面孔构图不如两只眼睛的面孔构图有美的优势,而事实上在自然法则里也应该不存在一种所谓的最美的构图法,有也只是人们根据自身生存发展利益的需要对于不同的构图产生了不同的美感。在这里要是暂时抛开所有的情感,甚至于美感。让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这两幅画面带给了我们什么,是信息,是不同的信息。就像文字一样,图像说到底它的本质仍就是一种信息的载体,它是文字产生的雏形及基础。但每个人对这种信息的认知不是完全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先验是不完全一样的。不过我们毕竟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所以大部分认知是基本相同的。在这两幅图像里我们得到的信息是除眼睛不同而其它均相同的两幅画面,并且根据先验可知只长有一只眼睛的人是个非正常的个例,不是正常人。在进一步地说,他的生活方式也很可能会和其他许多正常人不大一样,而且他如果生活在这个正常人的世界里,他的生存与发展机会恐怕也会劣势于一般正常人。他的生存竞争能力也会照比一般正常人差。这倒不是因为他比正常人少一只眼,即便是他比正常人多只眼、三只眼、甚或是四只眼等,而实际上他仍会较正常人在生存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这个道理很简单,根据自然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在今天我们地球这个世界里,基本所有的高等动物,如鸟类、哺乳类等;都是只长有两只眼睛,并且一张嘴、一个头、一个躯干、两个前肢和两个后肢等。这不是一个自然的巧合,而恰是一个自然规律的体现;这也就是说,现在每种生物所拥有的形态要比它拥有其它的形态,在现今地球这个生存环境中更具有生存竞争的优势。所以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或许因基因突变等因素产生过几个多眼或多足等怪兽,但最终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被淘汰,而幸存下来的强者,则是我们现今所看到的一般生物。而且在地球这个生存环境中只有一些较低等的生物,如昆虫类等生物保留着多眼、多足的形态,这或许是于它们生活在较微观的世界环境中有关;并且在更微观的世界环境中,如细菌类几乎可以是任何形态。因此按照美感来自于生存竞争优势和生存利益的理论来说,那么可以说人就是地球上宏观环境中最美的生物了。所以从单纯的美感来讲,一个正常人往往要比一个有某种缺陷的人更具有美感,因为正常人往往要比有缺陷的人在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同时一个人若是具有更多的生存竞争优势,则潜在地就会带给人们,尤其是给那些能使他们获得利益的人们带来更多的美感。
另外据其它研究报道说以前有一些科学工作者通过对人相貌的研究发现,五官更为对称的面孔更具美感;并且他们声称找到了一个五官及面孔之间的比例关系与构图关系的公式,既符合这个公式某种情况的面孔将具有更大的美感。不过这些科学研究只是揭示了美感的表象规律,并没能揭示美感产生的科学原理。事实上那些五官更为对称的面孔和那些五官及面部之间比例关系与构图关系恰当的面孔之所以更具美感,应该说是因为具有这些面孔的人更具有生存竞争的优势。再说得准确点是在现今这种生存竞争环境中拥有这样的面孔(高度对称、五官端正、比例关系与构图关系恰当)比拥有其它的面孔(五官不对称、比例关系与构图关系失衡的面孔)更具有生存的优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假如有一天生存环境若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导致五官面孔不对称者比五官面孔对称者拥有更大的生存竞争优势时,人们的审美观点也将随之发生逆转。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人们的审美观点是在不断地随着生存环境和生存利益的改变而改变着,而最终导致美感产生的原因,则是生存利益。
这里我想再说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即美不是一种客观事物的属性,也不可能由主观意识自动产生。他是两者利益关系在主观上的表述,两者缺一不可。实际上,所有这些判断型的情感概念也都符合这一点,因为在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到,这些情感就是主观上用来表述客观事物对于自身是否有利的表达方式。因此客观事物中根本不存在有美的因素,并主观也不会自动产生美的意识,只有两者相互作用对利益关系的体现才造就了美。而这点也就是造成日常生活中一些有关美的现象的原因。如:同一事物对甲来说是美的,但对于有着不同利益的乙来说就不一定是美的,甚至是丑的。这就是为什么不同民族或不同文化的人们有着不同审美观的道理。但我们毕竟生活在同一个大环境地球上,所以我们的审美观也有着一个大致相同的趋向。而如果有一天我们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变,那么我们的审美观也将随之而改变。
从以上的推论中我对定义美的概念总结出五个要素:
一.‘主观观察者和客观事物’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从这个要素我们可以看出美是由主、客观互动式利益关系所产生的一种情感表述,并同时把美这样的情感概念从许多其它种类的概念中分离出来。而这一点也界定了美是不可能由主体或客体单独产生,只能是两者结合的产物,且随着关系的变化而改变,这也是建立像情感类这样带有判断性概念的基础。
二.‘有利于观察者自身生存发展的因素’,从这个要点我们可以把那些正面情感(如美、善、爱等)与那些反面情感(如丑、恶、恨等)区分开来。这也说明美是观察者对事物中有利于观察者自身的因素的表达,并直接指出生存利益是美产生的真正的本质动力
三.‘潜意识’,这个要点指出美感所产生的行为是一种潜意识活动。对于这点我想还是有必要在铺开来讲一下,通过日常经验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的意识反应其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主观所控制的和自主的,并由大脑经过逻辑思维推算而获得的意识反应 ,即主观意识(或说有意识、主观能动意识等),它的主要作用是作出推理、判断、决定等实际行为活动,如代数演算、写作、讨论、决策等。而另一种情况是不由主观所控制的和不自主的,并不是由大脑经逻辑性推算而产生的意识反应,即潜意识(或称下意识、直觉等),或许我们可以对照主观能动意识将其称为客观被动意识,因为它往往是在大脑由于时间太短和原始信息不足、或太多、及很不确定等情况下,或是说在主观意识所不能做出判断时,而未经逻辑思维推算而产生的应急性意识反应。它的主要作用是作出应急性的判断决定、情感、及习惯性动作等行为,如在遇袭时的防御性动作、以及对新事物所作出的感性判断等。因此潜意识对于美丑等初级情感认知产生的影响是主导性的和决定性的。而又事实上所有情感认知都是由主观意识和潜意识共同影响产生的,不过由于主观意识和潜意识相互参与作用的程度不同,而导致了不同情感的产生。
为了更好的了解潜意识活动对于美所产生的重要性,我们将对潜意识的形成和活动进行更深入考察。之前佛洛依德就提出了‘第二心智’的概念,并且现今潜意识的概念已被人们所普遍接受,不过为了进一步更深入的了解潜意识活动的现象及表现,我们还是再回到日常生活中看看,如人在遭遇突袭时所作出的潜意识防御性动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见,由于时间太急、信息不明确等情况,主观意识不能根据逻辑思维作出合理的推算判断,而由潜意识代之作出判断,并发出动作命令,以及情绪命令等。事实上潜意识对事物的判断是依据以前的经验进行对比作出的,而这个过程可以说是超时空的。像这个例子人在遭遇突袭时,也许这是第一次,但潜意识所依据的经验对比或许可以追溯到婴儿在出生时与助产师的第一次皮肤接触(即遭遇入侵),也或许是日常生活所经历的与某个陌生物体的偶触,更甚至于是平常任何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事物或动作。总之潜意识所要对比的经验,在时间上、广度上、以及可能性上是主观意识所无法想象的。因此我们经常让潜意识来作出那些主观意识所不能作出的决定。
对于潜意识的主观掌控,以及主观上有意识的对潜意识进行训练、引导与控制是可能的,并且实际中人们也是这样做的,如在体育训练中人们训练的不仅是身体基本素质,而更重要的是各种应变的反应能力,也就是潜意识对事物的判断力,并同时把主观意识所控制的一些经常性动作转变为潜意识所控制的习惯性动作。这就是为什么说只有游泳的理论知识,而不下水实践是学不会游泳的,并且最初的动作姿势是需要由主观意识来控制的,在学会游泳后这些动作姿势则转变为潜意识所控制。人们在学习训练中把那些已经为主观意识经过逻辑推理所得到的正确判断转变成由潜意识所控制的经验依据,也就是说转化成了一种理念或概念,并给以后的判断与创造奠定了基础。通过以上这些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潜意识活动对于美的产生及提高的重要性及决定性。
四.‘在形式上所呈现的’,这点主要表述了美感和其它与之相似的感觉之间的概念区别。这也就是说美所主要表述的是形式而不是内容,即便是所说的‘内在美’也是表述的内在形式,而不是指其内容的性质和实质。我们还是通过实例的论述会更加清楚些,如我们可以用‘心灵美’或‘心好’评论一个人,它们的表述大概是一个意思,但它们的表述所针对的侧重面却是不同的。如果我们将美与好这两个字置换一下就可以看到这两个字之间的细微差别,一般我们是不会用‘心灵好’或‘心美’去形容一个人的。因为这不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并且这也是一个语法错误。这里我请大家注意一个很重要的字‘灵’,这里灵这个概念实际指的直说是灵魂,或应该说是精神,而精神它是指与人的客观肉体分开的,是思维,是人的另一种存在形式。这也就是说心灵实际上表述的是人内在的品质和面貌所反映出的形式,这是相对于人的外在面貌与形体的形式而言的。因此很显然对于这种人内在形式的表述只能用美来形容,而不能用好去形容。从这个要素我们仍可解释另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有关美的现象,如一个美人但不是好人,而一个好人但并不美丽等现象。不过人们对于这种美的感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并又由其内在品性所决定而引起对其形式在情感上的改变,这就是说美而不好的人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不再是那么美了,而相反好而不美的人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美,这就是因为它们对于事物所表述的侧重面的不同而最终由生存利益的驱使所造成的。
五.‘判断性感知反应’这个要点与以上几个要点不同的是它所描述的不是美所产生过程的因素,而是说美的结果表达,是要说明美是一种情感的判断。人类无论是基本的感知,还是更高级的情感归根结底都是一种判断性的行为反应,并且如上文所述当感知上升到情感后这种判断反应往往是正负成对出现的。美就是一种正情感描述,而相对应的负情感描述就是丑。
从以上的推论,尤其是对于美的概念的这五个要素的解释,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美的本质。在人们被一事物或一规律观念的美所吸引时,其背后真正的动力是利益,是生存利益,是它使我们看到了美,并由我们的潜意识将其捕获,而这个捕捉只是针对客观事物所呈现的形式,不管是内在的或是外在的。所以按照上述这些对于美感产生的概念的分析,美的概念定义因此归纳为‘美就是主观观察者的潜意识对于客观事物在形式上所呈现的有利于观察者自身生存发展的因素所作出的判断性感知反应’ 。
现在我们在从这个推论出的定义出发来分析一下日常生活当中所遇到的美,这种情感现象。首先可能遇到的最多的问题恐怕就是有许多人会提出,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们感受到的美的事物都是对己有利的,而相反也不是所有不美的事物就是对己不利的,如毒蘑菇、巨浪、或海啸等。按照这个理论和定义,怎样才能解释这些现象呢?
首先从以上美的定义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这些情况的产生主要是由定义中的两点要素所造成的,一、是对事物在形式上的感知,二、是潜意识的活动。对于第一点从前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这主要是因为有时事物的内在性质与其形式不完全一致所造成的,另外更多的原因则是由于一种内在性质可以表述成几种不同的形式,而又有时对于几种不同的内在性质又可用一种形式来表达。在对事物形式的解读中,也就是说能否正确理解形式与内在性质是否是一致关系,这里的关键在于潜意识活动。而潜意识的判断,则是依据先验的认知而进行的,所以这种潜意识感觉判断并不是十分正确的,或应该说并不是时时的。因为通常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潜意识的感觉判断并不会理性的逻辑推理这些发展变化,从而就会有一些延迟。因此这种感觉有时并不与实际情况相符。这如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颜色分成冷色和暖色一样;这种分类方式完全是凭着先验对颜色的感觉,并没有实际的观测。而人们的这种感觉则只是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如光、火等较暖的事物往往是偏红偏黄的颜色,而深蓝色的海水、绿荫、蓝天等较冷的事物则往往是偏绿偏蓝的颜色。因此人们对于颜色的冷暖感觉只是潜意识利用先前的经验认知对目前事物的冷暖通过颜色进行的一种比较、判断。这个判断只具有一般的普遍意义,而实际上常常是不正确的。如往往人们对于一个温度较低的红色或黄色物体的感觉要比一个温度较高的蓝色或绿色的同样物体的感觉来的暖。对于美感来说,情况就更为复杂了,因为美感不是一种单纯的感知,而是有一定情感取向的。还有潜意识会借景移情地去欣赏美,如我们在欣赏象飓风、巨浪等危险事物的美时。这或可以理解为把客观事物的巨大能量联想到自己身上的原故。
生活中的美感到处都是,如我们经常用美来形容一个人、或一个事物,而这样的人或事物则会使我们感到精神的愉悦与舒适,能够带来这种情感的本质东西既是利益。如人们在选择伴侣时,最初总会从直观的第一印象中选择他们认为较为更美的人,这里的美是指一个较为直观的美。如,相貌、声音、谈吐、举止等外在美。随着逐步了解人们会注意到对方的性格、品德和思想等所谓的内在美。这些外在的、内在的因素和形式之所以会使我们产生美感,就是因为我们的潜意识根据先验判断眼前这些因素和形式利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这里的生存也包括我们生命的延续,即下一代,这也就是说和这样的人结合会有更强更好的下一代。对于这样的美的因素和形式,我们可以列举很多。如外在美,一个健康运动的体形,显示出更强的生育能力的性特征,端正的五官,炯炯有神的双眼,动听的声音,幽默的谈吐等等。又如内在美,一个坚毅的性格,高尚的品德,智慧的思想,渊博的知识等等。这些因素与形式应该说都是利于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正因素,但不过又毕竟每个人的观点看法并不尽相同,所以人们的美感也并相同。而后更进一步经过深入的了解,人们又会看到另一个更为现实和更为实际的因素,即个人实力,这包括财力、才华、社会地位等,也就是一个更为直白和直观的生存和发展利益的表象。这个本质原因—---生存发展利益,也就是人们选择伴侣时所考虑的本质因素。它虽不是美,但却是美产生的本质原因。
这里我们不再逐一阐明论述日常生活中有关美的现象,总之从这个美是主观观察者的潜意识对事物在形式上所呈现的有利于观察者自身生存发展因素所作出的判断性感知反应的定义出发,我们将可以解释那些生活中出现的有关美的现象与看法。如,这是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人们都认可美的存在,而又会有不同地域、文化和习惯的人们对于事物的美有着不尽相同的标准和看法,而却又对美的标准和看法有一个大至相同的趋向,并审美观在不断改变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而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却因为可爱而美丽等说法的道理。这还是为什么运动员能给人带来健康、活力的美,而学者则能给人带来智慧、优雅、或幽默的美,还有青年人可以给人们带来青春、活力的美,而成年人则会给人带来沉着、稳重的美。这就是为什么所有健康、活力、智慧的人能给人带来美感的原因。
综上所诉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人们感觉到的美是一种利益关系,它的最终的本质是生存利益关系的体现。生存发展利益是人类产生一切情感的根源,它也是人类一切行为活动的核心。在对本文的论述中,当我在寻找一些参考时,我发现一些前人对于美的本质的阐释与看法,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却揭示出美的本质的不同方面的特性。如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这实质指的是潜意识在对美的判断中所依据的是先验,而对于先验中规律性的整理与概括就形成了理念。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狄德罗提出‘美是关系’,这实际上是说美不是主观自发的一种理念,而也不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它只能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一种产物,及两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德国古典唯物主义美学家康德则认为 ‘美本身只涉及形式’,很显然他深刻地认识到人们对于美的观察,或说美感的产生,只涉及与客观事物的形式,内在的或外在的,而并不涉及其内容实质。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就是说美是人的潜意识通过先验的规律(理念)而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情感表现。而在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那里,美被表述成一种特殊的愉快感,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是生活’的概念,而后马克思又提出了‘是劳动创造了美’。这几个观点和说法虽不尽相同但它们所表述的却是同一个核心,即美的本质是有感于生存利益,这也就是美所产生的原动力。从以上的这些观点,我们不难看出它们分别只是描述了美的一方面因素,而很可惜他们没能对美的本质作出全面地阐述。
以上我们会发现把这些观点组合起来基本上就是我对美的概念所作的定义——‘美就是主观观察者在潜意识上对于事物在形式上所呈现的有利于观察者自身生存发展的因素所作出的判断性感知反应。’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前人对于这些关于美的观点与看法的提出,到本文对美所作的定义解释,这些相似并不是一个巧合,这实际是殊途同归对于美的探究,这或许也显示了人们对于一个正确理念的共识,希望以上这个对于美的概念与定义可以加深人们对于美的认识与理解。
文献参考:
《关于“美”的科学思考(上)》发表于《世界科学》2004年 第10期
《关于“美”的科学思考(下)》发表于《世界科学》2004年 第11期
《艺术与我们》中国国际文艺出版社出版
使用请署名作者:陈炬涛
《本页面的文字允许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3.0协议和GNU自由文档许可证下修改和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