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在街上闲逛的时候,看到一个很漂亮的耳饰,出于喜欢买给了自己。
买了之后一次也没尝试过去佩戴它。在自己的潜意识里,是觉得这个耳饰有点浮夸。别人看到后,可能会有一些什么样的想法,所以一直没有选择佩戴。
直到最近过敏了,觉得身体健康最重要,并且觉得如果自己明天就不在这世界停留了,今日还会在乎别人的看法吗?于是最近一次,和朋友约着见面时,才佩戴过它。但是和朋友见面的时候,并没有觉得有异样的眼光,反而是受到了朋友的夸奖。
一直想尝试做一些以前未尝尝试的事情,可是很多次出于畏惧情绪,一直都是心里面想一下,一直没有实施。
其实是害怕失败,害怕竹篮打水一场空,或许更害怕背后的那些流言蜚语,更害怕应对这些污垢。
其实一直知道自己的心理状态,在看完《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时,对于自己的这种心理状态有了更好的把握。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的作者是莫妮卡·布里永,主要讲述了关于“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个深刻而有意义的问题。她不仅以中立的角度介绍了不同的流派和技术,更分析了来访者的感受及改变,同时也展示了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性质及对来访者心理干预措施的目的和效果。
在《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本书里提到,
“人们对恐惧的改变源于多种原因。我们也会因为害怕新事物而不愿意改变。某些态度的确让我们遠到痛苦,但我们对目前的运作方式已然非常熟悉,甚至已经变成了自动机制。
要改变,就是要走向未知的东西。我们可能会感觉自己跳入了虚空之中,担心失去控制,或者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无法驾驭新的运作方式。这种恐惧感并非治疗一开始就会出现;而是在当事人已经清楚地明白自己要舍弃什么,并觉得自己已经准备好放弃,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时才会出现。
害怕改变的另一个原因,是害怕改变带来的后果和需要付出的努力。因为有时改变需要我们采取具有严重后果的行动。
有些人害怕信新的价值观会招致家人的批评;有些人会觉得推翻一切重来可能会引起周图人的嫉妒或导致分离,产生严重的经济后果等。
系统(家庭、婚姻或其他)中成员之间的纽带十分强大,尤其是身处依赖性的关系中的人,他人对改变可能做出的负面反应,对他而言是真实存在的威胁。这样,无论他身处的困境多么艰难,改变可能会让他陷入孤独、排斥之中,这可能比维持现状更让他痛苦。
克服这些恐惧可能需要时间,他需要必要的时间来学习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创造新的、更令人满足的关系,这些关系会帮助他努力尝试断绝对自己不利的关系。”
说实话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自己的内心还是有很多触动的,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正是这种真实的写照吗?因为害怕失败,迟迟不敢参加某个考试,害怕自己功亏一篑;害怕拒绝某些人,一转身这些人友好的面孔消失殆尽,害怕那些丑陋的嘴脸显示在自己身边,有时候会隐忍自己的情绪;害怕自己一个人面对孤独时的畏惧,选择了视而不见,选择了当鸵鸟,当作这个事件从未发生过,故而选择了逃避;害怕自己显露脆弱的一面,被别人无情嘲笑、讽刺。就这么一回头,发现自己惧怕改变,惧怕改变的原因却是千姿百态。
在我的班上,有一个小男生,很是让我困扰。不知道为何,孩子总是在教室里坚持不到2分钟,就要发出一些动静,要么踢桌子,要么嘴里发出一些吵杂的声音,看到其他班有放视频的话,孩子会踩在凳子上,站起来去观看其他班的视频,万一孩子不小心掉下来,是很危险的。看着孩子这样,要顾及其他孩子,对孩子内心的那份关爱,感觉能量不足,渐渐失去了耐心。当然在我内心深处,我不觉得孩子有问题,和其他孩子相比,这个孩子的行为太过于活跃,课上出于纪律的维持,免不了要对孩子进行一些语言上的管教,可是总是收效甚微,不到几秒,孩子又恢复了之前的态度,让人真的很头疼。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想去探究一下本质,导致我成天在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如何打开孩子的心扉,如何让孩子变得乖一点,怎么样课堂秩序才会好一点。连着好几节课,孩子都在课堂上被说,但是我觉得孩子也是要面子的,我觉得一直说他,我这个行为本身不太好,但是不知道怎么做才会好一点。
这本书里提到“每一段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刺激,可以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有害的、有冲突的关系是紧张情绪的源泉,会扰乱人的心身健康,让人感到自己的经历和想要表达的东西无法被他人倾听、认可和理解。我们已经观察到这些情况是如何将人推向绝望的深渊,使其感到陷入僵局,从而罹患疾病的。“
创建一段积极的关系,可以带来积极的影响。一段消极的关系,可能会带来毁灭性的影响,甚至让人罹患疾病。所以在对待孩子这件事情上,我一直想要采取谨慎的态度,以免给孩子带来心灵上的伤害。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本书,有一些观念还是可以吸收的,不过我觉得不足之处,是这本书的理论性太强,很容易让人觉得很枯燥,不想继续看下去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