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伟大的先哲荀子曾经说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也就是说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而这和儒家学者主张的“性本善”的观点截然相反。那么,人性究竟该如何去认知呢?也许,我们可以从《驴得水》这部电影中得到一些启发。
观看完开心麻烦团队制作的《驴得水》这部电影后,激发了我对人及人性特点的进一步认识。在苍茫夜色的映照下、利益的诱惑下、仇恨的驱使下以及恐惧与害怕的绝望之中,人究竟会如何作为,人性究竟会有怎样的表现?《驴得水》这部电影没有给我们答案,但它把人性弱点的方方面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把人最后的一点尊严撕得粉碎。这部影片,共有三次撒谎的行为。无论是为了理想情怀的实现,抑或是为了报复的快感,还是为了金钱与利益,为了活着。当影片把人性一层一层像我们拨开的时候,在认真思考之后,我们也许会为人性的弱点而感慨万千。
第一次撒谎:三民小学老师的撒谎——为了教育的生存;
《驴得水》这部影片,讲述了三民小学的三位老师和一位校长,为了维持学校的生存问题,谎称一头驴子为教英语课的“吕得水”老师。有了谎言,便会出现圆谎的过程。而有了圆谎,便会出现一个又一个新的谎言。有了新的谎言,人心的那点儿良知便在说谎的过程中一点一点的泯灭殆尽。这个时候,人心与人性可能不会受自己的控制,它会在一个未知的强大力量的控制下不由自主的往前走,走向黑暗的深渊,甚至走向地狱。或许可以说,此时的“心”已被外物所蒙蔽了。
于是,当教育厅特派员来到三民小学视察的时候,在孙校长的坚持下,张一曼、李铁男和裴魁山也就一并加入说谎的队伍。铁匠成了“驴得水”,一条驴子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就像影片中所说的“牲口永远都是牲口,不可能变成人。”在这个时候,人性的灰暗面开始显露。但是这样一个为了实现教育情怀的谎言,却能够获得人们的同情。我们渴望着这样的谎言永远不会被揭穿,渴望三民小学永远这样生机勃勃、欢天喜地的存在下去。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的“人类需求理论”中,把人的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归结为“生存的需要”。三民小学的第一个谎言只是一种生存在需要,它没有任何恶意,更没有想去伤害任何人,只是想静悄悄的绽放,然后再悄然无息的消失在夜幕里。可是,说谎怎么能不付出代价呢?
这第一个代价就是张一曼的自我牺牲。这是一个渴望自由、渴望无拘无束的女人。在经历了裴魁山的真情告白后,一曼直截了当的拒绝,并不为之所动。这也许就是这个女人的内心世界吧。她活着完完全全是为了自己。这样的浪漫与简单,为后面的报复埋下了伏笔,但细细想来这更像是一个冷冰冰的笑话,狠狠的抽在人性的脸上。后面的裴魁山在仇恨的驱使下,丧失了自己的良知,面目狰狞地扑向了弱小的一曼。这使我想起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羊脂球》中的女人,她的伟大不在于身份地位、财富容貌,而在于她即使低在尘埃里也会升腾起一个高大的灵魂。不同的国度,同一种情形。由此可见,人性的弱点比比皆是。
第一次谎言,圆满中带有缺憾,欢笑中会有人觉得疼痛。可是,为了生存,有些疼痛又算得了什么?
第二次撒谎:“吕得水”的撒谎——为了报复;
当特派员带来美国捐助者来到三民小学的时候,整个三民小学变得沸腾起来,局面一度失控。
伴随着铜匠与一曼的彻底决裂,读了几本书的铜匠再也不是过去那个任人宰割的小铜匠了。他裸露自己的内心,像一个魔鬼,扑向了一曼。他谎称自己就是“吕得水”,并赢得了特派员的信任。站在权利之上,手握武器,人性会变得很疯狂。在“吕得水”老师的指示下,让所有人骂一曼,以解心头之恨。
孙校长的善解人意让人觉得温暖,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候,他依旧是一个民族人性的脊梁。而最不该跑上前来的裴魁山,却恶狠狠地冲向前来。由爱生恨,由渴慕到妒忌,人性变得扭曲,变得面目狰狞。裴魁山,在疯狂的报复着,挑战着脆弱的人性。而被一杆枪吓坏的李铁男,瞬间泯灭了良知,他把人性在生存面前面临考验而原形毕露的懦弱姿态挥洒而现。当初能够勇敢去爱的李铁男不见了,变成了一个胆小贪生怕死的懦夫。他甚至不敢去搭救面临危险的一曼,而像一只老鼠一样唯唯诺诺的躲在角落里,不敢出来。“吕得水”的报复进一步凶狠,他要剪掉一曼最喜欢的卷发。他对一曼恨的多深,便也在之前的岁月里,牵挂的有多深。读了几本书的小铜匠变得疯狂了,他不管不顾,就要折磨一曼。这个时候,人性由灰暗变得黑暗了。当一曼的头发落下的时候,小铜匠的报复达到了目的。可是呢?失去头发的一曼,像失去了寄托,她变得有些疯疯傻傻。
可是,谎言总是要被揭穿,小铜匠的身份被指了出来。他立刻瘫到了地上,丝毫没有了之前的趾高气昂,与站在权利之上的表现判若两人。这也许就是人性吧!有了外在的支撑,有了权利,人性会变得膨胀,变得不可一世。
可是,第二次的谎言,牺牲的依然是一曼,这个可怜的女人。
第三次撒谎:“特派员”的谎言——为了金钱与利益;
当美国捐助者要亲自来看看农村教育家“吕得水”的时候,特派员和三民小学的老师便绑在了一条绳子上。特派员为了金钱,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不折手段,编出“吕得水”做驴车翻到沟里死了的消息。而三民小学的老师们为了学校,为了学生,当然也有利益的驱使,沉默不语。双方在利益的斡旋中,我来我往,彼此争斗。
“吕得水”死了,本以为故事就会这么结束。坏人依旧逍遥法外,好人却寝食难安。但美国捐助者提出要把抚恤金交给“吕得水”的家属。在一万元美金的诱惑下,情急时刻,李铁男找到了单纯的孙佳,提出让他扮演“吕得水”的未婚妻。在父亲的劝诱下,孙佳不得不答应了这个违心的请求。可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孙校长为了女儿的前途,竟脱口而出女儿的愿望是想去美国留学。这个极具诱惑性的条件,一下次惊醒了处在“死亡之中”的“吕得水”。他,复活了!
然而,一个更大的谎言不得不进一步编织。“吕得水”要与未婚妻结婚,以免谎言被戳穿。这样的结果挑战了孙校长的底线,他准备反抗,却被卑鄙的特派员绑了起来,动弹不得。可见,亲情是唤醒人性良知的良药。作为父亲的孙校长,怎么忍心看着女儿深入虎口?可是人性的歧途,又怎能容忍你半途而废?
戏剧性地是,铜匠老婆的出现一下子搅黄了这场自导自演的好戏。所有的秘密都暴露在阳光之下,所有的谎言都被揭穿。混乱之中,裴魁山一把推倒特派员抢走了一万元美金,而一曼却意外获得了一把手枪。在最后,就是这把手枪结束了一曼的生命。
所有的尘埃已落尽,所有的恶毒逐渐消失,只留下曾经平静的一切。小山村又回到了曾经模样,可是一切还能再回到过去恢复原来的模样吗?
不会的,因为一切都结束了!
由此,我们开始审视人性。人性的潜能是恶的来源,而“人的境况”是恶的条件,人类事物中的恶是人性与人境的结合。所以,人性本身并不是恶的,只是恶的一种来源而已。这世上,也许并没有好与坏的明确区分,也许并不像荀子所说的“人性本恶”。那么“恶”的究竟是什么呢?恶的是一种境况。如果不是三民小学教育的生存困境,何来这么多陆陆续续的谎言呢?
这夜色太苍凉,但总有日出云散温暖袭来的那一瞬。那时候,人性依旧会闪耀着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