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数据,成为捆绑你大脑思维的绳索
晨醒无事,看了看今年江苏高考的作文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是的,大到成年人,小到孩子,我们只要遇上一丁点难题,网上搜索一下,答案秒解,生活就这么简单。
去医院看病,通常情况下是你问我答,然后仪器检查,医生再根据检查出来的结果打开电脑,什么样的病用什么样的药?需不需要手术?这就是一个患者看病的流程。
农村大搞环境改造,地方干部便套用城里的模式栽花种草,来提高自己在地方上的知名度。
书香文化的兴起,便有人觉得这是搞活一个地方经济的契机,通常情况下他们会选择一个与众不同的范例,再加上每天粉丝量的叠加,来赢得大众的关注。
然而他们却忽视了一个同样的关键问题,用不劳而获的方式,获得的是一种相同的答案,没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见解,他们只知道1+1=2,但却不知道为什么等于2?
以前看病,医生会翻翻你的眼皮,看看你的舌苔,听听你的心跳,摸摸你的脉搏,于是他们在开药方时,同样的病,每个患者会各不相同。
城里人种花草好看,是因为他们有专项的资金和管理人员,但农村根本就没有这种优越的基本条件,现如今,你到农村看看,很多地方树木枯死,杂草丛生,一种了之,哪有这个财力、人力来投资,东施效颦只会适得其反。
就如同一些地方搞文化建设,文化还没上去,却先与商业挂钩,每天吹嘘几万、十几万的关注度,而阅读量也就几百、几千的量,那这些爱好文学的关注者又去了哪里?酒桌上谈生意,那你得先让人家吃好吃饱。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确实让我们在获得最佳答案时走了捷径,但它其实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工具,就像农民种地的铁耙一样,可以平田,也可以筑地、除草、松土……
假如这个社会只有一种答案,那我们这个人类还谈什么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