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通过这段时间的读书,我也琢磨出了这样一句话:“书犹药也,勤读之可以治懒”。
我认为人都有惰性(圣人、伟人除外),但是不同的人偷懒的方式不同,偷懒的境界更是天壤之别。庸碌人士以“逃避”偷懒,遇事能推就推,推不掉就应付敷衍,虽然从某种程度上给当下偷了懒,但是从长远来看,只会让重复的事情反复消磨人的时间和精力,并且没有成效。成功人士以“学习”偷懒,越懒惰越要学习,提升境界和水平,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一劳永逸。
作为教育一线管理者的班主任,更应学会偷懒。为何要偷懒?因为累。是的,也许许多人不信,在大家眼中假期最长的职业为什么这么累?
缺乏专业性指导,没有学过管理学,却要管理几十个人。
试问:哪一位教师在师范大学学过管理学?哪一位班主任在管理几十位学生的时候得到过系统的,科学的,准确的管理学指导?
我曾和班主任们闲聊时开过玩笑,中国的师范大学应该开一门专业叫“班主任专业”,以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的教授和全国知名一线班主任为导师,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相关理论和实战经验,从而成为最专业的班主任,支撑起中国教育的半边天。在我看来,班主任工作实际上是一种主业,但现实中却无法立即改变它“兼职”、“副业”的形象。如果让班主任专业化,专职化,就能解决许多当下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如果有这样的大学,我是很愿意去报名学习的。
但是,很快我又否定了这一想法。试问,这样的学校,这样的专业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会有人报吗?学校能招到学生吗?这样的专业能生存下去吗?想必是很困难的,学生在读书的时候亲眼所见自己的班主任如此之累,又有几人会报这个专业呢?
王晓春老师说,当下大部分教师做的是“非研究型教育”,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不想研究问题,却想解救问题,这是目前相当多的教师的思维方式。
没有扎实的研究作支撑,教育方法从哪里来呢?有的沿袭老例,照搬其他教师经验;有的是从其他行业“借鉴”;有的则是灵机一动想出来的点子。这些办法虽然并非对症下药,但是毕竟有一些道理,有的时候就能起作用。就像只要感冒都喝感冒冲剂,总会治好某些病人。这些传承下来的经验和方法,是大多数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主要手段。然而经验也是一把双刃剑,他让许多教师停止研究,止步不前。
所以,一方面,我仍然不断地向老班主任、优秀班主任们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我也在工作之余通过阅读教育类的书籍,学习理论知识、提升思想境界。通过读书,让我对许多问题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我开始在寻求解决办法之前思考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问题的背后反映了学生什么心理?以往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是否合适?是否科学?是否适用于每一位学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不得不把大学时期学过的教育学、心理学的书本拿来再读一遍,也经常反复翻阅手头的教育类著作,希望找到一些理论来指导。这个研究的过程是漫长的,有些时候常常无功而返。但是,渐渐的,我面对问题时不再那么急功近利,看问题的角度也更加本质,更加客观。尽管最初做这些只是为了更好的“偷懒”,提高工作效率,面对同类问题形成科学、正确的解决方法。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意义,教育的价值,让我更加想要研究,坚持研究。
其实,研究并非是科学家、研究员的专利,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可循,面对如此繁杂的工作,有哪些更好的方式方法?如何提高效率?不同阶段工作重心是什么?过去的工作方法存在哪些局限性?如何改进?这些都值得揣摩,值得研究,以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做到未雨绸缪,增强驾驭全局的能力。
因此,有没有“研究”意识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工作能力的体现。工作中要做到善于研究,必须掌握大量的素材。这就要求班主任一要勤于读书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有“引万道清泉浇祖国之花朵”的豪迈之气。二要勇于实践,乐于实干,经常反思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不断充实、调整、丰富实践活动,力争成为能说、能写、能干的复合型班主任。
当然,做一个研究型的班主任,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需要牺牲一些业余时间和爱好去钻研,去思考。做一个研究型的班主任,还需要一点学者风范的,不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做一个研究型的班主任更需要有“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情怀,热爱教育事业并能从中找到属于这个身份独有的幸福感。
尽管我离这些还差很远,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乐于研究,坚持研究,总有一天,我会成长为一名专业的研究型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