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细节描写 品评人物性格
——《景阳冈》听课随感
6月12日下午,语文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1402班的肖老师上教研课,课题是《景阳冈》。跟在听课教师群体中,我也去学习了这节课。于是,有这么几点感受:
其一,整体感比较强。从概括主要内容,到抓住重点词句,到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梳理出细节描写的不同方法(准确的讲,应该是纬度)。最后,用金圣叹的评点,激发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喜爱。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起承转合,教学流程是完整的。
其二,理答基本流畅。在老师的点拨、启发下,学生能紧扣重点,展开思考,寻求答案。老师提出的几个主干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如“读了课文,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又如“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武松的智勇双全,武艺高强?”提问环环相扣,直抵训练中心。学生亦步亦趋,感悟动作细节描写的妙处,领悟人物的性格特点。
其三,以文带文,新的尝试。观摩了肖老师的公开课之后,备课组长周老师作了课案分析。通过她的解读,好多老师明白了,这次教研活动的目的所在,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所在。
“群文阅读”听说过,“以文带文”是第一次听说。具体反映在本节课教学之中,即一篇带多篇。一篇是以武松人物性格分析为主的《景阳冈》,带出民《真假李逵》中的李逵,《母夜叉》中的孙二娘。同一部名著范围以内,人物性格迥然各异。五年级语文备课组作了这样的探索,先不论成效如何,仅就大胆尝试而言,就得大力点赞。
当然,听罢本课,也有几个大大的疑问,一直萦绕在大脑之中,挥之不去,不吐不快。
其一,语文教学真正的使命是什么?众所周知,这篇课文比较长,执教者考虑到很多方面,感觉整堂课的容量比较大,老师教学任务设定有些贪大求全。以至于拖了堂,上了足足46分钟,但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使命并没有得到体现。“语文教学的使命是什么?”愚以为,一言以蔽之,就是通过语言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训练,来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诸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具体到高年级、具体就本堂课而言,就是要设计一些小练笔,提升细节仿写能力。通过默读、跳读、边读边作边批注的读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思维水平。本节课对读的训练虽然作了一些设计与训练,有默读、有带着动作表情演示读、有边读边作批注。但是,让人感觉练得不够扎实,似乎只是走过场,学生读的效果差强人意。缺乏训练的梯度。默读的速度(每分钟300字左右),表情读的效果(入情入境)等等,都没达到高段语文训练的目的与要求。
其二,二类课文应该怎样上?《景阳冈》是一篇二类课文,但是,老师依然串讲串问,走的是精读课文的路子。并没有让学生从中习得方法,并运用方法,去求知问难。就教材而言,本单元的选文,都来源于名著,而排在本单元最前面的一篇精读课文便是《草船借箭》。就教材的处理而言,《草船借箭》是精读,是示例,是学生阅读方法的模仿式学习,而《景阳冈》及其后的二类课文的学习,就应该是阅读方法的实际运用。老师的授课方式应该是以“放”为主,至少是“半扶半放”,师生双边关系要摆正——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但是,这节课很明显,学生的自主研讨体现不充分,生生互动几乎没有。就课型把握而言,老师这是把二类课文当成一类课上了。
其三,如何让教师的目标指向更明确?这次研讨的课题是“聚焦细节描写 品评人物性格”。其重点究竟是应放在细节描写上,还是应放在人物性格的分析上。老实讲,这个选题比较宽泛。正是有了这样的课题基调,所以,执教者带出了好多种描写方法,譬如动作描写、侧面烘托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但是,均为蜻蜓点水,尝浅辄止。并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从整个构课来看,老师的目标指向不够明确,指向性不强,能力训练点抓得不实。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如果选题窄化一点,可不可以改成“关注动作细节,品析人物性格”。教学重点依然可以不变——紧扣“武松打虎”这一系列动作,揣摩细节描写的其中妙处。在充分感悟细节妙处的基础上,设计小练笔活动——读中学写。“你能模仿这个片断,写出一个场景吗?请运用一连串表示的动作的词语。”小标题为:“射门”,或“扣篮”。要求:这段话里不少于五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动作的词语不能重复。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当然,站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纬度,来设置小练笔训练点,是否还可以这样设计。“请你以阳谷县文书的身份,给文中人物武松,写一段“打虎英雄”颁奖词(主要事迹+品质升华),或者适当穿越一下——“请以武松家乡人的身份,发一则为打虎英雄的点赞微信。”
以上谈的是读与写的训练要相对集中一些,教学目标落实才能更有针对性。下面,再谈一谈人物性格特点分析的集中。因为有课题里埋伏着“以文带文”这个教研思路,所以,这节课一下子带出了《水浒传》中的三个人物——武松、李逵、孙二娘。课堂时间有限,三个人物形象,分散了师生们的精力,导致武松的这个主要人物形象分析不够透彻。 关于武松性格特征,这节课只抓了八个字——“智勇双全 武艺高强”。
首先,智勇双全的“勇”字,本身涵盖了“武艺高强”之义。
其次,以这八个字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是片面的,单一的,不够立体、丰满。至少在这篇课文里,武松的性格里还包含着,“豪爽、多疑、好面子”等等特征。所以,我个人认为,与其面面俱到,不得要领,倒不如将武松的人物特征研究透彻了。
具体而言,以“智勇双全”为重点,兼顾其他方面,来剖析人物性格。 侧重于动作描写,其他方面的描写,只是稍微提一下即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动作描写”的针对性模仿训练。
其四,老师如何提升文本解读能力。这一堂的演绎,看似高大上全,但是,整堂课的思想内核缺乏有机的关连与组织,各知识点互不相干,仿佛一盘散沙。比如说,课前组织,学生背诵的是《卖炭翁》、最后布置的作业是续写故事——《59分》,这道作业既不与本节课内容搭界,也不与动作描写这个重点关联。这样的课前组织与课后作业都缺乏必要的设计。
一切资源材料,都应为我所有,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都要观照到学生的能力发展上来。——也就是说,每一位老师应具备这样的课程落实意识。
换言之,如果让我来设计课前组织。我可能会以“水浒传”人物绰号为切入点,用猜谜语的游戏方式激起揭题。《水浒传》里有108将,几乎人人有绰号,这一点几乎这部名著独有的资源。而且书中绰号恰恰能提示人物性格的某些特征。如及时雨宋江——总能江湖救急;如黑旋风李逵——皮肤黑、性格直来直去、爽快,如小李广花荣——箭术一流。等等。但是,很怪的是,只有一位人物没有相对应的绰号,同学们猜猜他的是谁?为什么唯独他没有绰号呢?以此激发出学生上课的好奇心—— 而作业设计,我会把重点放在细致动作描写的训练上。用动作分解法,把动作写细致、写准确,让语句生动形象,让人物栩栩如生。
2019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