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那么一两个人,一旦走进你的生命里,就扎下了根,再也走不出去。
初识
五岁,学前班。
小时候,我们所在的农村是没有幼儿园的,只有个学前班,接收五岁以上的孩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去上,大多都是直接上一年级。
开学时,还差几个月才五岁的我,看着别的孩子背着书包三三两两地去上学,别提有多羡慕了。好在那时候上学,对年龄要求没那么严格,在我连续几日的哀求、哭闹下,终于我也背着母亲手工缝制的花布小书包,一蹦一跳的开始了我的求学生涯。
到了学校,惊奇地发现,班里有个跟我一样个头小小的女孩。也许是因为觉得彼此有很多共同点,我们很快就熟络了。
两个瘦弱的小身板,坐着教室中间第一排的位置上,常常把放在长凳中间的手拉在一起,晃动着桌子下面尚且够不着地的小短腿,乐呵呵地傻笑。
课堂上,时而仰着头专注地望着老师,时而看着彼此,捂着嘴偷笑。下课后,手拉手一起去厕所,面对面蹲在地上玩石子……单纯而美好的友情就从那时候开始了。
一同桌就是七年,不曾变过。
相伴
十二岁,初一。
没能再坐同桌,因为我的个头比她高出半个头了。但还能坐在同一间教室,听同一位老师讲课,已经令我们很满足了。
课业的加重,也让我们没有像小学时那么多的时间黏在一起,但我们的友谊没有丝毫改变。
校园有颗大梧桐树,夏日,浓郁的叶片撑起一把大伞。树下,我们悄悄议论班主任的严肃,数学老师的沉稳,英语老师的漂亮,生物老师的幽默,物理老师从来不拖堂……
生活日复一日重复着,平静而美好。相互探讨做作业,一起走路上下学,阳光下一同绽放着灿烂的笑脸,风雨里相互搀扶、共撑一把伞。
分别
十五岁,高一。
说好一起读高中、考大学的,可是她却选择了上中专。我在县城读高中,她去西安上了中专。从此我们分隔两地,没有彼此陪伴的课堂,我们都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才适应。
学习的内容不再相同,生活的环境不再相似,身边有了新的同学,渐渐也交到了新的朋友,但我们始终是对方心中最牵挂的那一个。
那时候,我们没有手机,学校里的公共电话电话也不是很方便。最常用的联系方式就是写信,说说自己的学习、生活,也倾诉对彼此的想念,几乎每封信的最后,我都会写一句“照顾好自己”。
一封封信笺飞扬在我们美好的青春岁月里,记录着我们最纯真的友情。
重聚
十八岁,大一。
终于,我们在西安又相聚了。她中专毕业又考了本校的大专,我也到西安上了大学。一直个头小小的她比我高出了一截。
虽然她在西郊,我在南郊。我们之间有倒两趟公交、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但这并不能阻碍我们周末的相聚。
她带着我去她的学校、去逛市区里好玩又不怎么花钱的公园、去吃不贵却味道不错的小吃、去淘换季打折却质量很好的衣服……有她的陪伴,初次离家的不适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她跟我讲她跟男友的相识相恋,我分享着她初恋的甜蜜美好,为她祝福祈祷。我也对她说学长对我的穷追不舍,她帮我出谋划策,乐得我们哈哈大笑。
时光就在这样地小幸福里飞逝而过!
再别
二十岁,大三。
我读大三的时候,她已经大专毕业了。她签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宁去工作,我们不得不再一次面对分别。那时的我们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样一别,就真的很难再见了!
当时,她的男友阴差阳错地签到了咸阳的一家单位,她将只身一人去那个遥远而陌生的城市。
我为她担忧,甚至曾劝她放弃那份工作,就在西安周边另找,那样我们就不用分开,重要的是她不用和她的男友分开。
她最终毅然决然地去了,带着不舍、带着牵挂。我也时常为她只身远行而担忧。电话里,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仍然是:照顾好自己!
好在,她适应地很快,新的工作环境她也很喜欢,而且一年后,男友也辞了工作去了她那里,终于有人陪伴在她身边,我也放心了。
也就从二十岁开始,我们天各一方,真正的分开了。
久别
年过而立,如今。
男友奔赴她之后,也在那边找了工作,她们就在西宁安了家。而我毕业后则回了老家就业成家。
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她回老家来办婚礼的时候,我作为娘家人把她送去了邻县的婆家。临出亲前,她与母亲抱头痛哭,我也在旁边泪眼婆娑。
婚礼上繁琐的礼节、闹闹哄哄的人群,我们也没能好好说上几句话。但她们有情人终成眷属,我为她高兴,为她祝福!
后来她把父母也接去了身边,多年未曾回来过。各自为人妻母之后,生活都变得更加忙碌。书信已成为这个时代的奢侈品,电话也很少拨通了。
好在,有了微信,隔一段时间,就找对方聊几句,虽然多年未见,聊起来也不会彼此客套的地寒暄,一如当年在一起的时候,那样熟悉、亲近。
抑或是在朋友圈看到彼此目前的状态,点个赞、留几句言。知道各自安好,彼此也都放心了!
想来,大多数友情皆是如此吧!为了生活,走上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聚少离多。但分别并不会让我们疏远,重逢时,亦觉得,彼此从未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