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命可以重来,你是否还要依然如此这般地活着?
每个人心里都明白,人最终的归宿逃不过生命的终结。而人们最不能接受结束生命的方式,莫过于自行了断。年岁渐长,看着亲人离世,就算看透了人间事,也抵不过这离别情,如是白发人送黑发人,那这份离别,便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一
伍绮诗,也许你不知道这个人的名字。但是《无声告白》这本书,或许你已经在各读书网站上看到过。2014年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1名,伍绮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细腻的文字加上扣人心悬的情节,让人们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也不禁陷入沉思。
故事的开篇就是莉迪亚死了,一个16岁的生命。玛丽琳与詹姆斯的大女儿,一个父母眼中聪明伶俐,被赋予众望的孩子,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走了,什么都没留下。家人的惊恐,彷徨,自责,围绕着她的离去,层层迷雾渐渐散开。
二
詹姆斯,一个中国人的后代,就算从小在美国长大,讲着一口地道的英语,而那无法改变的黑头发黄皮肤,还是让他成了白种人中的另类。因此,他从小自卑,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来,他终此一生,就是要融入集体,让孩子们也隔入集体,消除自身的差异性。而截然相反的玛丽琳,纯正的血统,各方面出类拔萃,喜欢与众不同,所以在千万人中,她唯独认定了詹姆斯。
一个人童年的经历决定着成年后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什么样的父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模样。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人们为什么要生孩子。是为了简单地传宗接代,还是养儿防老,亦或是为了传承你的思想,毕竟人终究有一死,而思想确是永恒的。
不管是为了什么,人们很容易陷入一种状态中:自已不能拥有的东西,或者不能实现的梦想,就想通过自己的孩子去实现。好像这样,就能弥补我们心灵中的空缺,觉得人生才能圆满。于是,很多父母为孩子规划好了路线,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孩子不懂事时就已经确定好了。实际上,他们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曾经的缺失,却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自身独立的存在。
“玛丽琳不会像她母亲一样,把女儿限制在丈夫与家庭的禁锢之内,过一辈子平淡麻木的生活。她要在余生中一直鼓励女儿,让她做出超越母亲的成就。"玛丽琳为了家庭,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当她看到一生碌碌无为最终什么都没留下就离开人世的母亲时,曾经的梦想在心中泛起波澜,一个脑中的声音不断地告诉自己:现在的生活不是我所想要的,我要重返学校,去追寻自己的梦想。重拾梦想,并非轻而易举,而有时离成功一步之遥时,也有意想不到之事发生。玛丽琳终不能凭借一己之力,实现自己的心愿,最终只能寄托在女儿莉迪亚身上。
三
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虽然不能说这句话100%正确。在一般情况下,都还适用。只是一个人的爱有限,孩子多的家庭,难免分配不均。就如莉迪亚几乎占剧了父母亲所有的爱,而内斯与汉娜毫无存在感可言,这份爱来得越深,接受的人也越沉重。
当莉迪亚听到杰克说:至少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内心是震撼的,她已在父母亲的“爱”中迷失了自己。她或许可以活得更自我,如果小时候她的母亲不曾离开过她。一个人的童年到底是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为母亲离开的那段时间,让莉迪亚缺失安全感,她急需母爱来填补这一切,母亲与女儿间的牵绊让彼此在自己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纵使莉迪亚有千言万语,也终化为《无声告白》。
内斯的不受人重视,也恨不得能尽快离开这个外表完好内心破碎的家。汉娜永远蜷缩在角落里,像一个智者,眼看着一切发生,却无能为力。
四
生命的结束,让人回望过去,也在思考未来。过往一切,已无法改变,然而有些东西的逝去,即是另一样事物的觉醒,得到与失去,从来都是一对孪生姐妹。可是如果,生命可以重来,还会有一样的结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