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顽皮——《古诗三首》
古诗是人们回溯历史的一个窗口。瑰丽的文化、丰富的想象、壮阔的风光……这些都是古诗留给我们的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我们能从古诗中了解到历史人物的哪些小故事呢?透过古诗,我们又能接触到哪些文化知识呢?
一、“七绝圣手”王昌龄
王昌龄是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的称号。
公元698年,王昌龄出生在太原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王昌龄的先祖做过宰相,但到了他这一代,家族已经没落了。王昌龄少年时家境贫寒,他年少从军,在军中写下了许多名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这首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开元十五年(727年),37岁的王昌龄戍边回来,寒窗苦读,考中了进士,有了功名,当上了秘书省校书郎。7年后,王昌龄又高中了。不久,调任河南汜水尉。后来,因事被贬岭南,再往后又返回长安当官。唐天宝七年(748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也就是今天的黔城镇。当时的李白、孟浩然、常建也为他写诗鸣不平,这也看出王昌龄的才华被李白等人所赏识。
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是王昌龄的不幸,却是龙标(黔城)的幸运。龙标因王昌龄的到来而充满诗意,也有了赋诗会友的芙蓉楼。
芙蓉楼的前身原是临江楼,楼建在金鳌山,这楼原来是龙标县衙的公房,王昌龄把它修整一下,便改名为“芙蓉楼”,成为县衙饮酒赋诗、宴宾送客的休闲场所。王昌龄便是在这里写下《芙蓉楼送辛渐》,后来这首诗成了流传千古的诗篇。从此,芙蓉楼的名字被后代人吟诵和关注。
王昌龄被贬到龙标之后,借诗歌来抒发自己宠辱不惊的情怀,也向世人表达他开朗豁达的胸襟。
王昌龄在龙标待了八年,共写下了27首诗。从诗中可以看出,王昌龄虽然远在荒蛮之地,却有不少朋友来看他,足见王昌龄是一个交友甚广的人。他写下了《送程六》《送吴十九往沅陵》《送柴侍御》《送胡大》《送魏二》《别皇甫五》《泸溪别人》等跟朋友有关的诗作。“黄鹤青云当一举,明珠吐著抱君恩。”(《留别司马太守》)“远谪唯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送吴十九往沅陵》)一次次相聚,一次次送别,芙蓉楼便是他赋诗会友的场所和心灵的寄托。
王昌龄希望有一天能返回长安,报效朝廷,但总是事与愿违。王昌龄任龙标县尉八年,勤政爱民,政绩显赫。天宝十五年(756年),66岁的王昌龄回濠州避战乱。安禄山之乱时,王昌龄竭力主张出兵援救宋州,平叛救国,触怒了贪生怕死却按兵不动的刺史闾丘晓,因而被闾丘晓杀害。后来王昌龄的好友张镐把闾丘晓杀了,也算是给王昌龄报仇了。
唐时的明月依旧,唐时的芙蓉楼却已灰飞烟灭。
二、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汉族人数最多,其他民族人数相对较少,习惯上将汉族外的民族称为“少数民族”。根据史籍记载,古代中国至少有一百六十多个民族,其中著名的有匈奴、鲜卑、羌、铁勒、柔然、回纥、突厥、沙陀、党项、契丹、女真等族,绝大多数不在现存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中。这些少数民族,或建立朝代,或统一漠北,都曾叱咤风云,如今它们还存在吗?让我们来探究一下它们的下落。
中国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多数已经在历史中消失了,匈奴、鲜卑、柔然、回纥、突厥、沙陀、契丹、渤海、女真、羌、西夏等族,除了一部分迁徙到境外(如北匈奴迁到中亚、东欧,西突厥迁到中亚),主要因迁入中原,与汉人杂居,而融入汉族;另一部分则彼此融合,如匈奴融入鲜卑,匈奴、鲜卑融入柔然,柔然又融入突厥,突厥又融入回纥,契丹、女真融入蒙古,渤海融入高丽,羌融入吐蕃。有些民族融合之后进一步形成了新民族,如回纥演变成了今天的维吾尔族,女真族演变成了满族,室韦、突厥、契丹、女真甚至部分汉族演变成了现在的蒙古族。
如此看来,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虽然消失了,但通过不断的互相融合、互相吸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我们现在的祖国。
三、中国古建筑的奇妙装饰
我国古代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伟大的成就。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居住方式逐渐从树上迁移到了地面,人们开始用木头和泥土建造房屋。在建造房子的过程中,匠人们对建筑进行了美化和加工,装饰就这样出现在建筑里了。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国古代建筑经常使用的装饰元素。
动物中的龙、虎、凤、龟四种神兽,以及狮子、麒麟、鹿、鹤、鸳鸯、蝴蝶、喜鹊、鱼、蝙蝠等,都有吉祥美好的寓意,被人们喜爱,所以经常出现在建筑装饰中。
植物中的松、柏、桃、竹、梅、菊、兰、荷、芙蓉、水仙、牡丹、海棠、百合、万年青等,也是装饰中常见的元素。
建筑装饰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有神仙与历史人物。神仙有八仙、寿星、钟馗、孙悟空、哪吒等,历史人物则有花木兰、岳飞、红拂、关羽、刘备、张飞、赵云、李白等。
另外,建筑中还有文字装饰和大量几何纹样。
中国建筑的装饰,不仅精致漂亮,增添了古代建筑外在的形式美,还能体现等级制度,表达一定的思想内涵。再有机会出去旅行,你可一定要好好欣赏一番。
四、读书忘牛的王冕
《墨梅》的作者王冕,从小就是个“书痴”。王冕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去田埂上放牛,他却偷偷地溜进学舍听学生们念书。王冕很用心,也很聪明,听了几遍就能记住。王冕学得太投入了,晚上回来的时候把牛忘得一干二净,牛没了人的管束,把别人家的田都给踩坏了,后来被别人牵着送回来了。他的父亲很生气,用鞭子打了王冕一顿。之后,王冕还是老样子。王冕的母亲劝他父亲道:“儿子既然这么痴迷读书,你为什么不由着他去呢?”
于是,王冕离开家,到寺庙旁边居住。每到晚上,他来到寺庙里,在佛像的大腿上坐着,就着长明灯读书,一直读到天亮。庙里的佛像大多数是土造的,样子狰狞可怕,王冕虽然是个小孩子,但一点也不害怕。因为他的注意力全在书上呢,根本顾不上看别的。
有个叫韩性的人听说了王冕的故事,觉得这个孩子很奇特,有与众不同的天分,便把他收作弟子,跟着自己学习。王冕后来通晓儒学,成了著名画家、诗人和篆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