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原理的定义
第一性原理,是由伊隆.马克斯提出的一个概念。但是,大多数人都理解错误。我们在学习刻意练习思维模型的时候说过,刻意练习的步骤是创建模型——刻意练习——即时反馈。那么,我们如何确定自己创建的思维模型是正确的呢?如果你建立的这个思维模型是错误的,那么即使你反复地刻意练习,你也是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而第一性原理就是让你创建正确的思维模型的思维模型。因此,第一性原理就是建立可信赖的思维逻辑模型的思维模型。
人类的两个认知方式
我们认识世界、学习知识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的。一种是经验事实的累积,也就是经由感官通道将大脑对世界的感性经验归纳总结。因此,这种认知方式叫归纳法,人类99%的认知学习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的。另外一种是概念观念,也就是理性的思想,讲求逻辑。这种认知方式我们称之为演绎法。只有1%的学习是使用这种认知方式。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用演绎法的认知方式去学习会比用归纳法学习消耗更多的认知能量。
归纳法是对感官经验的总结整理,是一种具象思维当时。用具体的案例来说就是:
在亚洲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
在欧洲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
在非洲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
所以,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
这是对人的感官观察到的客观经验的归纳总结得出的结论。人们几千年来都是通过这样的认知方式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直到哲学家休谟的出现。
归纳法 的缺陷
大卫.休谟,英格兰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他发现了对人类用了数万年的归纳法提出了疑问,我们称之为归纳法谬论。
归纳法的谬误是什么呢?我们还是以天鹅的例子来说明。
如果,我们在大洋洲发现了一只黑天鹅;那么,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个结论就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即使所有前提都是正确的,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还是有可能错误。
归纳法的推理过程是这样的:
太阳总是会在东方升起。
(假设:过去和未来一致)
所以,明天太阳还是会在东方升起。
前提和结论中间,必须有一个连续性假设——假设过去和未来一样。可是,连续性不一定在现实存在。比如,在小说《三体》中,三体的世界里有三个恒星太阳。明天可能会升起一个或者两个或者三个,也可能一个都没有。
所以,归纳法是有一个重大的缺陷的。休谟从这个角度说明:既然归纳法是建立在连续性假设上面的结论,而连续性假设不存在。因此,建立在归纳法认知基础上的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不存在的。
大脑的缺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是我们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这是大脑的先天缺陷。就好像我们人类只能看到七种颜色,听到的声音范围也不大,嗅觉嗅觉还没有犬类发达。就像是电脑一样,如果大脑要处理那么多信息,那它的容量和内存就要足够大。而太大的大脑人类从身体和能量上都承担不起。所以,大脑有一个最小作用力原则,也可以称之为认知吝啬鬼:一、能不用脑就不用脑;二、用脑时,默认连续性。
1982年萨菲尔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验证了大脑存在的无法消除的连续性假设,也可以称之为确定性依赖陷阱。
我们先看看确定性原则:
假设事件X发生,选择a;
假设事件X不发生,也选择a;
也就是说,无论事件X是否发生,我们都要选择a。
萨菲尔教授给一所大学的参加了期末考试的一群学生安排了一次半价去夏威夷旅游机会。那么按照确定性原则来说,不管最后的期末考试是否通过都不会影响学生参加这次旅游的选择才对。但是最后结果如下:
通过考试的学生,一半以上选择参加此次活动。
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比一半以上多的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但是,不知道考试结果是什么的学生中,有三分之二的人不参加活动。
这就有点不对了,既然怎样做都不影响结果,为什么大脑无法做出决策呢? 这就是所谓的无法消除的连续性假设。人的大脑在决策时决定于某件事确定发生,如果事情不确定大脑就会决策失灵。
演绎法
演绎法是理性的推演,是由已知的模型推出新的模型。演绎法最著名的形式是苏格拉底的三段论:
人都会死。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会死。
它和归纳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只要它的前提正确,那么结论一定正确。它的一种必然的导出。这是真正的哲科思维。哲科思维是什么?就是假设与证明。
但是,我们注意到这个演绎法三段论的前提“人都会死”是由归纳法推到出来的,也不一定是正确的。那么由它推到出来的结论也不一定正确。怎样才能让演绎法推导出来的结论一定正确呢?那就要让它的前提是另一个更高层次的演绎法的结论。而为了让这个结论正确,这个更高一级的演绎法前提是更更高一级的结论,这样一层层地推演下去,最终,到达一个真正的推演基石,我们称之为奇点。而这个自确定的源起点,就是第一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