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讨好型人格障碍?
从专业角度来讲,无论是美国的DSM还是中国CCMD里的人格障碍类别,都没有讨好型人格的分类,讨好型人格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种说法,用以指那些习惯性主动道歉、迎合他人、没有自己的原则、不懂得拒绝、害怕给别人添麻烦、默默承受、内心自卑害怕他人的负面评价的人。
如果要从人格障碍分类来看,依赖型人格障碍与此最为接近。说到这里,就要先和大家简单讲一下什么是人格障碍。
CCMD-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把人格障碍定义为: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限制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接人待物方面),明显影响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对此感到痛苦,并已经具有临床意义,病人虽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少数病人在成年后程度上有可改善。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
从这个定义就可以看出,人格障碍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治愈的可能性比较小,也许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意思。从实际来看也是,人格障碍的治疗往往持续数年才会有改善。但是,还是能改善的哦,只是时间比较长。
那么讨好型人格(即人格障碍分类下的依赖型人格障碍)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
缺乏自信
依附于他人
遇到轻微问题就退缩
需要保护、逆来顺受、恐惧分离
他们只能根据别人的意见做出选择
害怕被拒绝
只要当他们一个人的时候,就觉得无助
必须要合群,用各种方式来讨得别人的喜欢
对批评和反对非常敏感,害怕被抛弃
自尊水平低,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可以给予别人
对不合理的要求过度容忍,他们的感觉都取决于他人的反应.
以自我为中心,通过取悦别人来获取赞赏,
倾向于绝对化,经常小题大做,而且一般都有抑郁倾向
剧中的小莫如果一直都是这么生活,那就是比较典型的表现。
总之一句话:讨好型人格的人过分照顾别人的感受但压抑或忽视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就特别累,承受不了。
2:讨好型人格如何形成的?
一般来说,以下3个因素容易导致讨好型人格。
a:父母从小不当的养育方式。
比如
父母经常告诉孩子,多反思自己,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只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有时明明是对方的问题或者是父母的问题也强行告诉孩子是他自己的问题。
或者经常被独裁控制,父母不照顾孩子的感受,只能听话才能得到好处,不听话就辱骂批评。
或者呢,父母过分的保护孩子,和孩子关系过分紧密,造成溺爱,让孩子不敢自己做主,长期以往就认为自己无能。
或者呢,父母长期恐吓孩子,说要抛弃他,不要他等。
或者呢,父母经常给予一些矛盾的指令,让孩子无所适从,这么做也不对,那么做也不对。比如经常告诉孩子,你要爱惜身体早点睡,可是由告诉孩子你必须完成作业,不懂的就认真思考,但实际上作业非常多,如果认真做就无法早睡,早睡就无法认真完成。
其实这些都是从小没有形成安全依恋的表现,容易导致讨好型人格。
b:性格特点。
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都不同,有些人天生胆小怕事,经常也没得到家庭的支持,因此就容易形成讨好别人的习惯,因为这是一种生存方式,不讨好可能就会遇到很多麻烦,为了减少麻烦就形成了讨好的习惯。
c:缺乏自信。
为什么要去讨好别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咨询,自信的英文self-esteem,就是自己敬重自己的意思。讨好型人格实际上就是一种低自信的表现,越是低自信就越去讨好他人。可以认为,低自信是深层次的因,讨好是浅层次的果。
其实中国人是比较排除自信,如果一个人有自信,往往会被批评打击,传统教育都认为做人要谦虚谨慎。
当一个人对自己不自信的时候,他就总担心别人不是真的喜欢自己,总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很坏,这种担心以至于成为一种惯性,习惯到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担心别人的评价,习惯到自己自动化地对别人好,习惯到所有的事情只是为了得到别人的一句好评。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讨好别人,因为讨好这个词有贬损的意味,如果不是心理上足够强大,他不会承认自己在讨好别人。但是实际上,他确实在讨好别人。
相反,如果一个人很自信,觉得自己很有价值,从来只关心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对他人的评价和夸奖过分在意,喜欢一个人就明确地表达,想念别人的时候也明确地表达,一切都不担心我这么做的结果会不会让对方觉得我太依赖他,从来不特意地去帮助别人以此获得好评,甚至会在自己时间不够、精力不够或者不在自己责任范围之内的时候选择明确地拒绝别人的请求等。
因此,不自信才是讨好型人格的原因,一个内心不自信的人就会去寻求外部肯定,而讨好就可以获得这种肯定。但是,这种外部的肯定是自己无法控制的,当得不到的时候,就很挫败,所以注定会失败。
作者:飞米粒心理老许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