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率(IR),是指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而价格指数则是反映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从字面理解,IR指的就是通货膨胀的速度、速率,大体上可以认为是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的速率。
和CPI一样,IR也被认为是度量和研究通货膨胀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它们发生的原因不同,IR是由于货币超发引起,CPI却要从生产和消费说起,一个说钱多钱少,一个说物价贵贱,殊途同归,最后在表现方式上就达成了一致——都要归结到价格,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IR和CPI看作是一体两面。
通过价格指数的增长率来计算IR,价格指数可以分别采用CPI、PPI和GNP折算价格指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IR=(本期价格指数-上期价格指数)/上期价格指数×100%
(注意上式,通货膨胀率不是价格指数,即不是价格的上升率,而是价格指数的上升率。)
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CPI的涨幅越大,则意味着IR越大;反之,CPI涨幅越小,则IR越小。
通货膨胀的表现
一般情况下,人们主要通过生产物价指数、零售物价指数和消费物价指数三个指标来观测和衡量IR的变化。
生产物价指数是通货膨胀的一个先行指数。当生产原料及半制成品价格上升,数个月后,便会反映到消费产品的价格上,引起整体物价水平的上升,导致通胀加剧。反之,当该指数下降,即生产资料价格在生产过程中有下降的趋势,也会影响到整体价格水平下降,减弱通胀的压力。
必须看到的是,该数据由于未能包括一些商业折扣,故无法完全反映真正的物价上升速度,以致有时出现夸大的效果。此外,由于农产品是随季节变化的,而且能源价格也会周期性变动,对该价格指标影响很大,所以使用该指标时要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才宜做分析。
第二个常用的指标是零售物价指数,是指以现金或信用卡形式支付的零售商品的价格指数。通常情况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个人消费增加,便会导致零售物价上升。该指标持续上升,可能带来通货膨胀上升的压力,令政府收紧货币供应,利率趋升为该国货币带来利好的支持。
第三个衡量和预测IR变化的指标最常用,就是消费物价指数。通常来说,消费物价指数对预测IR具有较大启示性。
消费物价指数水平表明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也反映经济的景气状况,如果该指数下跌,则说明经济衰退,必然对货币汇率走势不利。但如果消费物价指数上升,汇率是否一定利好呢?不一定,须看消费物价指数“升幅”如何。
倘若升幅温和,则表示经济稳定向上,当然对国家有利,这时就应该适当做投资,不要让钱在家里发霉。但如果该指数升幅过大,却会有不良影响,甚至是灾难,因为物价指数与购买能力成反比,物价飞涨,货币的购买力将向下大幅跳水,是整体经济过热的表现,也就离崩溃不远了,这时候就应该逃离热钱聚集的市场,转向保值的投资项目。
当一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上升时,表明该国的IR上升,亦即是货币的购买力减弱,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该国的货币应走弱。相反,当一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下降时,表明该国的IR下降,亦即是货币的购买力上升,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该国的货币应走强。
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均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适度通货膨胀上升同时亦带来利率上升的机会,因此,反而会利好该地区的货币。假如IR受到控制而下跌,利率亦同时趋于回落,反而会利淡该地区的货币了。
另外:持续较大规模的财政赤字是引发通货膨胀和造成本币币值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所以政府“减税”也要量力而行。